外出游玩小心蚊叮虫咬

  • 作者:张献怀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10-20 15:52

夏季出游毒虫伤防治系列之三

   蚊子叮咬也会感染

   案例回放:7月28日,小刘在郊区烧烤时,突然感觉胳膊被什么叮了一下,一看是只黑色大蚊子。他本能地抬起手将其拍死,并没有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右臂被叮咬的地方肿了一大片,奇痒,挠后则疼痛难忍。当晚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求治,接诊医生查看后说,蚊虫唾液中含有毒素和细菌,小刘被叮咬后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并引起局部感染。医生在对局部处理的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打了3天点滴症状才消除。

  首都地区军队急救中心、华北地区蛇伤救治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说,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人体被叮咬后,免疫系统会释出一种名为组织胺的蛋白质,用以对抗外来物质,这种免疫反应表现为叮咬部位过敏。当血液流向叮咬处以加速组织复原时,组织胺会造成周围组织肿胀,其强度因人而异。如果是敏感体质或在某种敏感状态下,可能过敏比较严重,需要口服或注射药物。另外,局部感染后也容易引起某些全身性反应,最好就医处理。

  平时人们常见的蚊子多数是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而个头较大、身上有黑白斑纹的是伊蚊(又称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有“亚洲虎蚊”之称;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疾。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曾被蚊子叮咬过,但真正被传染上疾病的并不多。蚊子叮咬所致危害严重与否,关键看它是否携带了致命病菌。一般蚊子叮咬后在局部涂抹皮炎平、无极膏等即可起到止痒消肿的效果,有些过敏性体质的人会反应严重,可视情况口服加外敷季德胜蛇药片等。

   “草爬子”叮咬莫硬拽

   案例回放:61岁的战某是吉林梅河口市护林员,中午他在山上巡视,摸到颈部趴着一个小虫子,拽下来一看是只草爬子(蜱虫)。3天后,他感觉全身关节疼痛、发热、咳嗽、咽痛,以为是感冒,就自行口服了感冒药。1周后病情加重,出现呕吐、眩晕、意识模糊、站立不稳等症状。在家人陪同下,战某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求治。化验结果提示,其血小板下降,转氨酶、肌酸激酶、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白蛋白偏低;电解质提示低钠低氯血症,肝脏、肾脏、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多脏器损害。医生给予蜱及局部组织切除术,抗感染、解毒及脏器保护等综合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赵晓东说,蜱虫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但它主要寄生在动物身上,体内会携带多种来自动物的病毒。如果携毒蜱虫咬了人,患者就会感染这些病毒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出血热等。被蜱虫咬伤而感染疾病的几率很低,只要及早发现并及时到医院配合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不会危及生命。但蜱虫咬伤后的潜伏期一般是10天左右,很多人会发热、周身不适、关节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误认为是感冒,在家自己服药而耽误了就医,那是比较危险的。

  蜱虫钻到人的皮肤里千万不要硬去拉拽,以防蜱虫口器折断产生继发的皮肤损害。可使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抹在蜱虫的头部。如果在野外没有条件,可以用烟头去烫蜱虫身体,有时它会自己掉落。如果虫体持续钻在皮肤内,或者虫体被拉断而口器仍在皮肤内,需要到医院做局部组织和残存虫体切除。

  4~10月蜱虫在野外比较常见,它主要栖息在森林、灌木丛、草丛以及山地泥土中,有的寄生在动物身上。吸血时,它常会附着在人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因此, 到树林、草丛活动时, 要把裤口、袖口、领口扎紧,尽可能穿长袜和高帮鞋,外露部位可用驱虫药涂抹;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对露营的帐篷和衣服最好用杀虫剂浸泡洗涤;家养宠物可采取定期药浴、清洗的方法预防。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