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过劳死”的神秘面纱

  • 作者:吴 志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7-10 15:50

  7月8日凌晨,中日友好医院ICU外科重症监护室31岁的住院医师宋韩明在值班时猝死,令人唏嘘不已;同日上午一位30岁左右的快递员到安贞医院送快递时突然倒地猝死,经抢救转危为安。近年来,在工作节奏极快的IT、医疗、互联网、媒体、销售等领域,不时传出员工因工作过度劳累而离开人世的事件。那么,何为“过劳死”?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走到了“过劳”的边缘?如何识别危险信号,避免悲剧发生?对此,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科、外科、健康管理中心的相关专家做了解读。

   “过劳死”呈年轻化趋势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俗地说,人体就像一个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免疫力大大下降,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

  “‘过劳死’通常指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早逝。”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陈玉辉说,“过劳死”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过劳死”已呈年轻化趋势。以前发生“过劳死”的主要集中在四五十岁人群,现在二三十岁者已不少见。主要原因是中青年人群普遍经受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精神高度紧张,再加上部分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机体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就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脑血管意外,极易导致“过劳死”。

  以前“过劳死”发病者大多数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易诱发心肌梗死等疾病。但如今,不少“过劳死”患者属于脑力劳动者,而且以知识分子、精神劳动强度和压力过大者居多。研究发现,从事新闻、医务、IT行业、公司高层管理、演艺界等工作的人为“过劳死”高发人群。

  “健康—过劳—疾病”互相转化

  生活中由于过度劳累而直接致死的例子较少,任何病变都会有一个过程。健康、过劳、疾病三者之间是互相转化的。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导致心脏、神经、消化、免疫、内分泌等系统逐渐发生损害,身体出现过劳状态。如果不及时控制,就会转化为疾病,最后有可能出现猝死。

  “过劳死”的人大都有原发病,比如冠脉狭窄等。过度劳累会使人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下降,容易被病毒打倒,比如感冒后身体得不到好好休息,引发颅内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大。疲劳是患病的一个诱因,任何疾病在劳累状况下都会加重。“过劳死”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精神高度紧张、体力严重透支、生物钟被打乱是最主要的。而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继而诱发“过劳死”。

  临床上认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等多种疾病,最容易导致“过劳死”。另外,像消化系统、肾功能不全、感染等也会导致“过劳死”。“过劳死”在长期从事强体力劳动的农民中少见,因为他们天天劳动,食物以粗粮为主,心血管系统相对健康。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在突然劳累时心血管系统不适应变化,就容易发生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缺血、心肌损伤等问题,“过劳死”风险相对较大。

  生活中,导致“过劳死”的不良生活诱因有许多。比如在电脑前久坐不动、伏案工作,睡眠、休息不足,精神高度紧张等;饮食结构不健康,蔬菜少、肉类多、油脂高、吸烟及大量饮酒等;缺少有氧运动,出门动辄开车、打的,上楼坐电梯。特别是吃喝玩乐无度、工作狂、有遗传早亡基因、长时间睡眠不足、自我期望高、无休闲活动与嗜好者,都会增加“过劳死”风险。

   “过劳”边缘须警惕

  现实事例中,多数“过劳死”者在死前一段时间有过重的工作任务或过大的心理压力,并存在焦虑、脾气暴躁、头痛、视疲劳、耳鸣、胃不适、颈肩僵硬、入眠难、多梦、心悸等症状。通常,当一个人感觉到疲劳的状态,或反复发作的疲劳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时,即进入了“过劳”的危险期。具体来说,就是每天工作超12小时,或周末额外工作多于12小时,或者一年中所有的节假日都在工作,属于以上一种情况就可以称作“过劳”。

  “过劳死”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但过度疲劳时,人体必然会发出警告信号,如早晨起床总是感到疲惫,无明显原因的乏力或者持续的低热状态以及咽部不适、有异物感等。另外还有:“将军肚”早现;脱发,斑秃,早秃;频频去洗手间;性能力下降,女子过早闭经;记忆力减退;心算能力越来越差;做事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经常头痛、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当人长时间出现某些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

  “晚上加班后,有了劳累、饮酒、吸烟等众多诱因,病情突然发作,很多的猝死者都是在夜间倒下的,特别是凌晨2点到4点是危险时刻。”福州空军476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袁邦清说,该时间段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出现各种梗死,比如脑梗或者心梗,加上疲劳程度较高,精神也比较亢奋,这又可能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造成危险。

   大声向“过劳”说不

  “从事高压行业的人群更应关注自身健康,改变原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预防‘过劳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内科主任李东良建议,高危人群应调节饮食结构,减轻体重和适当运动,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减少精神压力。避免过多摄入高脂、高糖等食物;按照生物钟安排作息时间,尽量少熬夜;学会主动休息。人体持续工作时间越长,强度越大,疲劳的程度就愈重,消除疲劳的时间也越长,不要等到累了才去休息。

  每年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体检是发现“过劳死”危险因素的最有效方法。脑力劳动者每年最好到正规医院做1次全身体检,包括心肺功能、血液、尿液等,再结合检验结果看是否需要找专科医生。如果经常感到间歇性头痛以及头晕,就应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根据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劳的各种器质性疾病。

  此外,从心理学上说,有些人往往过分追求完美、自负,不能接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只好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外界评价之上,不断努力工作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导致过度自我加压,容易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而想不开。心理性过劳如失望、焦虑、恐惧、神情沮丧等也可使人精力衰竭。

  因此,专家建议,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中持心态平衡,不要狂喜和暴怒,并寻求各种途径缓解压力。淡泊名利,注意克制欲望,不要过分追求身外之物。量力而行,凡事不要硬撑硬扛,要学会休息,懂得适可而止。丰富生活,除了工作和学习之外,学会调节生活,短期旅游,游览名胜;爬山远眺,开阔视野;呼吸新鲜空气,增加精神活力;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如果是心理压力过大,无法释怀,必要时也可以向心理医生求助。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