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并非可有可无 摘除须谨慎

  • 作者:衣晓峰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7-08 10:45

  众所周知,胆囊的机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以备进食后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以往人们对胆囊功能认识和理解得并不深刻,只是将其视为一个胆汁的“储存罐”,在遇到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时,往往主张将胆囊摘除就是了,没必要“养虎为患”。

  对上述观点,我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胆汁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东方肝胆研究所所长高凤岩教授并不认可:“胆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对人体有着不可替代性,切除后不仅因脏器缺失导致生理上的缺陷,还易引发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十二指肠液和胃液反流,增加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易于诱发结肠癌的严重后果和多重隐患,因此切胆手术必须慎重再慎重!”

  生活方式导致“胆汁病”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胆结石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成年人胆结石的发病率大约为10%,中年妇女甚至高达15%。有统计显示,患有胆石症的女性高出男性数倍之多。胆结石也是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1/3患有胆石症。与此同时,胆囊炎、胆固醇型息肉也随之“水涨船高”。高凤岩教授结合30余年中西医结合工作经验及数万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在国内外首次从病因学角度将这些常见胆道疾病命名为“胆汁病”。

  通过大量病例观察和深入研究,高凤岩教授得出结论:作为一种“富贵病”和生活方式病,这些“胆汁病”正是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不正常、食物结构不合理,同时因感染、精神压力等不良因素的长期刺激,引起胆道系统功能障碍,进而形成病理性胆汁。而病理性胆汁又会刺激胆囊内壁,致使囊壁毛糙增厚,弹性下降,进一步影响胆汁循环,造成胆汁过度浓稠、矿物质沉积,最终凝成泥沙和块状物,即人们所说的结石。

  切掉胆囊并不能万事大吉

  “胆汁病”的病理性变化有哪些过程呢?高凤岩教授总结说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彩超检查无异常,但有一定胆汁病的临床表现;第二阶段出现胆囊炎、胆汁浑浊及胆囊结构改变;第三阶段开始生成胆囊内结石、胆固醇型息肉、管道结石等有形物。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一般要渐进性地经历几年、十几年时间;其中,第二阶段是“胆汁病”防治的关键节点和拐点,及时进行干预可向第一阶段逆转,若不良因素继续,则进入第三阶段的有形期,即普遍以胆石症的形式存在。

  从现有医学诊断标准看,结石虽已达到手术指征,而部分患者因年老体弱及多重综合疾病缠身,无法承受手术的风险,在没有急性并发症的情况下,还是首先要考虑保守治疗。高凤岩教授指出,结石形成的根源是胆汁的病理性改变,不提高胆汁质量,即使没有了胆囊,结石还会在肝内外其他胆管部位“露头”并继续“兴风作浪”。很多人都以为,摘除附带石头的胆囊,一切就会万事大吉了,从而轻率地切掉胆囊,其结果是既丢了“胆”,又没使结石“销声匿迹”。

  此外,对于胆囊息肉患者来说,息肉会不会癌变?要不要手术?高凤岩教授通俗地解释说:胆囊息肉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肿瘤范围“长”出来的“肉”,需要开刀切除;另一种胆固醇息肉,是以胆固醇为主的胆汁内有形物附着胆壁上形成的。胆固醇息肉不是真肿瘤,所以不会恶变。但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要坚持跟踪观察,按照胆汁病诊治方案系统地调整胆汁内环境,恢复胆囊的功能,改善胆汁质量,让正常的胆汁代谢遏制胆固醇息肉缓慢生长。

  饮食清淡,晚餐尤其不要油腻

  许多胆囊结石患者,吃点油腻的东西就胀痛不舒服。高凤岩教授解释说,人的胆囊形状像“茄子”,上窄下宽,还有一个细的“茄子把儿”样子的管道,连接胆总管通往肠道。正常状态下,人在进食后胆囊收缩,把储存在里面的胆汁排挤到肠道中参与消化,而高胆固醇食物、油炸食品会增加胆囊的收缩力,若胆囊中有结石,便会因强大的收缩力被胆汁冲进纤细的胆管并极易嵌顿住,继而暴发急性胆囊炎、胆绞痛。此外,身体在平卧时,其胆囊的位置也跟着变化,犹如茄子横放的状态。高凤岩教授就此告诫胆囊结石患者,一定要牢记如下两点:一要饮食清淡,尤以晚餐为要;二要学会“管理”结石,也就是坚持“脚跟运动”“拍背疗法”的常态化。很多人就是因晚餐油腻和不会“管理”结石而在深夜突发胆管梗阻,不得不急诊切掉胆囊。

  相关链接
  “脚跟运动”和“拍背疗法”


  如何减少胆囊疾病的发病几率或是不发病?高凤岩教授在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种简便易行的“脚跟运动”和“拍背疗法”。前者的具体做法是:双脚并拢,脚跟抬起,用力下蹲,重复20分钟。如果患者卧床或腰膝关节不适合做“脚跟运动”,就要找一个人帮忙做“拍背疗法”,后者的操作方法是:并拢五指,指关节微曲呈空心状,对准患者右肩胛骨下的位置反复拍打,时间也是20分左右。经过这样的处置,结石就会沉底到胆囊下部了。这个运动最好晚上临睡前和清晨起床后各做1次,每天坚持。      (漫画/赵乃育)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