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丨叫响草原瑰宝“蒙药”品牌

  • 2019-03-19 20:56
  • 作者:叶阳欢 杨燕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叶阳欢 杨燕)“国家再次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为蒙中医药产业描绘了更美好的蓝图,今年我们做大产业的干劲更足了。”3月16日,参加全国“两会”回来,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界红立刻返回工作岗位,一边将两会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员工,一边筹划在蒙药工艺、技术、研发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以进一步提高蒙药的质量安全和品牌效应。

 

  蒙医药被誉为“活着”的文化遗产,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蒙医药有2800多年历史,蒙药有2200余种,疗效显著的蒙药方剂有2000余种,在我国民族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3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凤屹向《中国医药报》走基层一行人员介绍说,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完善促进蒙医药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动蒙医药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和科技创新,打造蒙医药现代化发展基地,全区蒙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种植肉苁蓉、黄芪、甘草、防风等22种道地药材,蒙药生产企业18家,注册蒙药品种128个,蒙中医药产业呈现出高速、高效发展态势。

 

  政策扶持夯基础

 

  一场春雨过后,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梁外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生机盎然、清香扑鼻,远处看去一簇簇、一丛丛,它们就是内蒙古亿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利制药”)的拳头产品——全国有名的“梁外”甘草。

 

  “甘草被称为‘众药之王’,既是药材,又能固沙、改良土质。每三年就能采挖一次,亩产1吨多。”亿利制药总经理杨润平边介绍边挖开一棵甘草,记者发现这里甘草的根都是横着长的。“这是公司研发的半野生化甘草平移种植技术,较原来根直立生长,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绿化固沙覆盖面积也从0.1平方米提高到1平方米。”杨润平自豪地说,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下,公司以传承发展蒙医药事业为己任,让这片沙漠变成了“聚宝盆”,现拥有以甘草为主兼有肉苁蓉、蒙古黄芪、锁阳等中蒙药材基地近200万亩,并建成了符合国家级GMP标准的现代化制药生产车间和一流的质检中心,开发出复方甘草片和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等特色蒙中药系列产品,甘草蒙中药产业规模已达到十几亿元。

 

  置身于配备有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和现代化自动控制管理系统的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宝生物”)的生产车间,很难想象,这样一家现代化的上市企业当初是由小手工厂开始起步的。

 

  追溯历史,东宝生物初期创业者、副董事长刘芳十分感慨。他介绍说,东宝生物从明清时代北京老一代工匠制作木工用皮胶和骨制品发端,到汇聚了传统匠人的北京朝阳化工厂制胶车间,再到整体搬迁到包头成立东河区白明胶厂,一路传承创新,成为内蒙古第一家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国内明胶行业龙头企业。现年产能10000吨明胶、1000吨胶原蛋白,即将实现产能13500吨明胶、3000吨胶原蛋白。公司的“金鹿”牌明胶,畅销国内外。

 

  亿利制药与东宝生物的不断壮大,仅是内蒙古蒙医药企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据了解,近年来为加强对蒙医药监管,推进蒙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推进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为蒙中医药事业和蒙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十三五”期间,自治区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实施以制定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炮制规范、蒙药材种植基地和蒙药信息建设等10大工程,促进蒙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创新焕发新活力

 

  3月15日,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区的内蒙古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和药业”)2018年年报出炉,营业总收入1.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28%,公司利用现代制剂技术研发的蒙药制剂“参竹精片”表现抢眼,该产品被列入内蒙古甲级《医保目录》,为乙级OTC药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到药品生产,再到药品上市,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元和药业董事会秘书李明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强蒙药开发研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推进蒙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建设了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多条GMP生产线,拥有各类药品生产批准文号78个,拥有治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调节血脂、保护肝脏等药品制备工艺共计10项发明专利。

 

  项目、设备、技术和人才的高端化,使蒙中医药企业突破了传统工艺对扩大企业规模产生的瓶颈,奠定了蒙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忠详对此颇有感触。

 

  走进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蒙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一股浓郁的药味扑面而来,制剂车间生产线上,材料粉碎、中混、灭菌、干燥、包衣等关键工序全程自动化,几乎见不到到操作人员的身影。记者正在疑虑时,郭忠祥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企业已经搭上了“智能制造”的快车,实现了蒙药制丸的自动化、流水化作业。

 

  “通俗地讲,以前以手工包装为主,每天的产量只有6万盒左右。实现机械化生产后,日产量增至10万盒,产量比以前提高约50%。”郭忠祥继续介绍说,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药品GMP质量保证体系,年产蒙(中)成药1000多吨,包括6个剂型200多个品种,自主研发的蒙药新药保利尔胶囊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之一,是国家注册六类蒙药新药;有十多项发明专利。

 

  为推动蒙中医药产业创新、提质、增效,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以“创新和产业化”为目标,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通辽、兴安盟等地的现有蒙药骨干企业为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自治区蒙中药研发和产业化格局。同时,重点扶持内蒙古上海复旦蒙药研发中心等高科技企业,并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的合作,为蒙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创造条件。

 

  制定标准促发展

 

  在赤峰市大街小巷的药店内,记者发现内蒙古天奇中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蒙成药“扎冲十三味丸”都被放在了药架最显眼的位置。一家药店的执业药师告诉记者,该药含有甘草、珍珠、制乌草等成分,具有祛风通窍、舒筋活血的功效,很多患者都会凭医师处方定期购买。

 

  “我们这款蒙药销售能突破5000万元,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行业标准的完善和提高。”内蒙古天奇中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韩风雨告诉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扎冲十三味丸”性状项的实际生产标准与批准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偏离情况,针对实际情况,自治区药品监管部门多次帮助企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形成切合实际的修订意见,并与国家药典委员会沟通,最终完成了本品标准的修订工作。

 

  在蒙药产学研各环节中,蒙药生产企业的整体水平明显落后于临床、教学和科研,蒙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患者认知度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内蒙古蒙药研究专家那生桑认为,“蒙药标准相对滞后等问题成为目前制约蒙中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现行的蒙药材标准是1986年制定的,30多年没有重新制修订,而蒙药饮片炮制方法还没有完整的规范,蒙药制剂虽然有标准,但非常落后。”他强调,“只有重新制修订蒙药标准,才能让更多蒙药走向市场”。

 

  为推动蒙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自治区药品监管部门以“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标准和炮制规范”“蒙药安全性评价实验室”等相关蒙药标准化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全区医疗机构蒙药制剂调剂使用暂行办法、开展部分蒙药分册成方制剂品种说明书起草工作、颁布实施《内蒙古蒙药制剂规范》、组织编撰《内蒙古蒙药制剂规范》第二册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蒙中药发展。

 

  据悉,自治区药品监管局目前已修订完成《内蒙古蒙药材标准》(1986年版),发布制修订蒙药地方标准477项。同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根据蒙医药理论确定的性味、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等开展修订、复核工作,积极组织制修订蒙药标准,并制定了蒙药标准发展规划,为蒙中药产业化发展明晰方向,助推蒙中医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