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9 安全用药月】常见疾病用药须知

  • 2019-10-31 17:00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用药不合理是导致药源性疾病、引起严重药害事件的关键。掌握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尽可能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此我们分别介绍降压药、降糖药及胃药的合理服用方式,为相关疾病的患者提供帮助。


  合理用药要求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疾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各有不同,而药物的品种及疗效有限,不能简单地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而要遵循安全、有效、经济、方便这一客观标准,必须考虑疾病、药物及患者等多方面因素。


  明确疾病诊断,减少用药失误 有时候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典型或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诊断失误。比如疟疾患者,会有头疼、发热、鼻塞、流涕、四肢酸软等症状,在流感流行季节很容易误诊为流感。如果此时使用解热镇痛药、银翘解毒片等进行对症处理,极易掩盖病情,导致病情延误。因此,疾病的明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必要前提。


  选择最佳药物,避免药物滥用 选药要有明确的指征。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选择药效可靠、方便安全、价廉易得的药物制剂,禁止使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选药还应排除禁忌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伴有的并发症的影响。注意合并用药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药物,可能使药物效应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疗效和引起不良反应。此外,药物在体外也可直接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即配伍禁忌。


  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 不同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特性来制订给药方案,因此很多情况下“同病不能同治”。实行个体化给药需要在选择了合适药物后,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设计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包括给药途径、剂型、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等。


如何合理使用降压药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作息规律和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出现高血压的人群越来越多,甚至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高血压在治疗上与其他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降压药的应用原则


  急重症急治、轻慢症缓治 对一些急症重症患者,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需要选用强效或者速效的药物来迅速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防止因病情进展而造成生命危险;而一些没有并发症的患者,即使血压较高,也应以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的方式使血压稳定缓慢地下降,避免血压骤降引起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坚持长期、规律的服药 除了一些较轻的高血压外,一般高血压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如果药物时停时服,容易因为血压时升时降,引起血管受损,导致并发症和意外产生。所以,在将血压控制到理想水平后,应该选择缓和、持久、副作用少以及服用方便的药物长期使用。而且还应结合人体内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来服药,晨起服药、睡前忌用是科学的服用方法。


  合理选择联合用药 不同机制的药物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每种药物的单用剂量,同时还有可能互相抵消原有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都需采取联合用药的形式,但剂量和药物组合方式因人而异,不能看见别人用药效果好,就胡乱模仿,必须要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实施个体化治疗。经常与其他药物联用的主要有利尿剂和钙拮抗剂。


  不可随意减量或停用 有些患者在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感觉没有了明显的症状,或者因为服药后引起了不适,开始随意减少用量或者停用药物,这也是不科学的。对于症状缓解或有不适的患者,应在保证监测血压的情况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最小的剂量,这样既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影响,也可维持理想的降压效果。如随意减量或停用,易引起血压反跳。


  使用降压药常见注意事项


  高血压应采取综合性治疗 除服用适当的药物,日常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少盐少脂、适当体力活动、避免情绪激动等都是保证疗效的综合措施。


  一定要针对个体治疗 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不良反应各不相同,而高血压患者常常会合并其他疾病,因此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比如,β受体阻断剂忌用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和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钙拮抗剂对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不宜使用;尿酸升高的患者则应慎用利尿剂。


  与其他药物联用需谨慎 如β受体阻断剂与降糖药联用会引起严重低血糖,与华法林合用会诱发自发性贫血;钙拮抗剂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会引起洋地黄中毒,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会诱发低血压,使苯妥英钠和茶碱浓度增高;利尿剂与吲哚美辛合用会降低疗效,与链霉素合用会加重毒性反应,影响口服降糖药的疗效;交感神经抑制剂与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会诱发精神症状等。


  合用降压药须注意 β受体阻断剂与钙拮抗剂合用,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保钾利尿剂合用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可乐定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可能会使血压升高,毒副反应也有相加作用等。


  特殊人群用药须谨慎 老年人应注意降压切忌过快过低,应结合原来的血压水平,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或稍高于正常值,如血压降得太低有可能会导致器官供血不足;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存在争议,但优化生活方式应是综合治疗的首选;怀孕的妇女经常会伴有血压升高,如果超过160/105毫米汞柱,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在孕期不同的时段,选药有不同的讲究,应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用药。


如何选对药物合理降糖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发病的原因不同,选择的药物也各有所异。其中1型糖尿病也称胰岛素依赖型,好发于青少年,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必须直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才能使体内的葡萄糖完成正常代谢。2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体内也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但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仍有功能,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刺激其分泌;这一类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这是由于体内周围组织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敏感性降低,使得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虽然并不缺乏,但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调节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是首选,但如果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也需选择胰岛素注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体重又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同。肥胖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因此使用磺酰脲类或外源性胰岛素无明显作用,应首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罗格列酮等。对非肥胖患者,认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其主要病因,使用磺酰脲类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患者血糖水平。其中磺酰脲类药物既根据维持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又根据作用强度分为强效、中效和低效等不同剂型。并不是作用时间越长、强度越高的药物就越好,药物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年龄、肝肾功能、血糖水平和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等来选择。此外,正确的服用时间与方式也是口服降糖药能充分发挥疗效的前提。


  注射用胰岛素根据维持疗效的时间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多种剂型,以及动物、半合成人工、基因重组生物合成和人胰岛素类似物等多种来源。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来选择使用,同时结合这些制剂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合理应用,才能达到平稳降糖的效果。


  不同种类的降糖药不良反应不同。磺酰脲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长效的磺酰脲类药物易导致持久性的低血糖症,因此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最好选用短效药物。二甲双胍类药物和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及胃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皮疹及流感样症状。胰岛素增敏剂,会引起轻中度水肿、贫血、低血糖、肝功能异常等。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罗格列酮有引起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


  使用降糖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的服用方法 类型不同的口服降糖药,服用的时间不同,方法也不同,如缓释片只需每日早晨服用一次即可,而二甲双胍如制成肠溶片可避免对胃的刺激,使其不一定非要餐后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规律用药不但可以保持血糖水平平稳,还能减少耐药情况发生。


  与其他药物合用的禁忌 与噻嗪类利尿剂、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合用会使血糖升高,抵消降糖药作用;与普萘洛尔、磺胺类药、阿司匹林等合用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与苯妥英钠等肝药酶诱导剂合用会降低降糖药的疗效;与吲哚美辛合用会引发高血糖;与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类合用可拮抗降糖药作用;与加替沙星合用会引起原因不明的血糖波动等。


  合并其他疾病的选择用药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最好不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等),因降糖药可能引起低血糖,而β受体阻断剂会掩盖其临床症状,导致严重后果;如选择二甲双胍需要配合服用维生素B<sub>12</sub>和叶酸;肾功能损害严重者,需要选用胰岛素治疗。


怎样正确服用胃药


  胃溃疡如何选择用药


  人体胃部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帮助食物消化,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胃酸和胃蛋白酶会损害胃黏膜而形成溃疡,严重时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引起胃溃疡的因素有遗传、精神刺激、外部环境、药物作用和吸烟等,但大部分胃溃疡患者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一旦发现有胃溃疡,就需检查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结果为阳性则需尽快行抗菌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根治采用三联用药的方式,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克拉霉素+ 阿莫西林、甲硝唑或呋喃唑酮,连用1~2周,根据具体情况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铋等。停药后复查,如未能根治则需继续治疗。发现感染后,餐具应单独使用,避免传染家人;而治疗过程中,餐具需定期消毒,避免重复感染。人体胃酸分泌有2个高峰,分别为餐后和凌晨2时左右,上午分泌最少,下午到次日凌晨分泌逐渐增多。结合这种生理规律,抗溃疡药物服用方法如下。


  抑制胃酸药 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组胺H<sub>2</sub>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这些药物在饭前30分钟,或每日下午及临睡前服用效果好。每日1~2次,服药时间为3个月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皮肤瘙痒、变黄等;而组胺H<sub>2</sub>受体拮抗剂会引起幻觉、定向力障碍和精神紊乱,司机、高空作业者和老人慎用。


  抗酸药 能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缓解疼痛。多为复合制剂,通常含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饭后1~2小时服用,也可根据需要服用。


  胃黏膜保护剂 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枸橼酸铋钾等。宜在饭前或睡前30分钟服用,也可以根据需要服用。如与抗酸药联用,服用间隔至少1小时,不宜与牛奶同服。服用后大便颜色可能变黑,属正常现象,停药后好转。因含有金属离子,不能长期使用。


  促胃排空药 通过抑制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食物对胃的刺激。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枸橼酸莫沙必利等。宜在饭前30分钟服用,症状减轻即可停用。


  抗胆碱类药 通过减少胃酸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达到延缓胃排空的目的,有利于延长抗酸药的作用,因此不宜与促排空药合用。常用的有颠茄片或浸膏、阿托品、溴丙胺太林等,通常用于缓解疼痛,不宜长期使用。


  胃溃疡患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常常会影响维生素的摄入,因此需要额外补充。但是维生素易与抗溃疡药发生相互作用,如碱性的抗酸药和酸性的维生素C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必须与抗溃疡药错开2小时服用。


  消化不良如何选择用药


  消化不良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胃肠动力降低,二是消化酶分泌减少。常用的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以及各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等。对消化酶的选择有讲究:一要选择活性高的产品,并且最好能含有胰酶;二要选择肠溶制剂,保护胰酶不被胃酸灭活。


  哪些药物可以导致药源性胃病


  药源性胃病也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下这些药物在应用时应排除胃部疾病既往史,必要时加用护胃药,以免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等,易引起胃黏膜炎症、溃疡,或使溃疡出血;抗感染药物,如四环素、甲硝唑和多黏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腹痛;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诱发溃疡形成或使溃疡复发、恶化;抗肿瘤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等,可使胃肠黏膜产生炎症、肿胀和糜烂;降糖药可使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增高诱发溃疡等。(摘自《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 柯俊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