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底线,靠什么坚守

  • 2020-01-21 16:16
  • 作者:
  • 来源:解放日报

  2019年,堪称上海市民对上海食品安全状况“最满意”的一年,有96.9%的市民认为上海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很安全”或“比较安全”。这一年内,上海还承担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但该年内,还陆续发生了全家过期食品“罗生门”、大白兔奶茶“快闪店”舆情等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事件。如何看待这一年上海的食品安全形势?

  

  许瑾:2019年,上海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各方努力下,上海集体性食物中毒起数、人数、发生率均处于历史低位,而各类食品评价性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8.1%,为近14年来的最高水平。

  

  “进博会”期间,上海各有关部门通过建立统一高效指挥体系、创新运用先进科技手段等措施,确保了各国政要嘉宾、参展商、交易团、观展观众等80多万人次的用餐安全。监管部门还探索实施了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6+90+365”监管模式,共发放60张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临时许可证,推动参展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延展90天,并完成3批次参展企业境外工厂现场核查,促进参展企业产品常年在国内市场销售。

  

  但我们深切感到,保障食品安全是一场持久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充满期待。上海食品安全工作距百姓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监管部门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食品监管队伍的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食品新业态、“网红”类食品及其经营者在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各类新问题,还需加强调研,积极寻找符合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实际情况的出路。

  

  尽管每年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来讲,上海食品安全监管始终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本地食品生产经营业态的规模化程度不高,食品消费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近年来,上海地产主要食用农产品的供应量呈现明显缩减态势,上海目前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的80%要靠外省市供应才能满足,还有大量食品依赖进口。与此同时,上海仍有73.7%的食品生产企业年产值低于2000万元,处于规模以下。

  

  其次是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意识不强、诚信意识还不到位,甚至知法犯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插上互联网“翅膀”的食品新业态,还有受到消费者追捧的“网红”食品的经营者,时不时出现“一红就黑”的状况。仅去年一年,全市相关监管部门就注销或吊销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证照34850张。

  

  食品消费对外依存度高导致食品产业链过长、食品生产经营者责任和诚信意识淡薄,被视为上海食品安全监管的两大挑战,怎样才能破解?

  

  许瑾:受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约束,上海食品消费对外依存度高的状况短期内难有显著改变,但由此导致的食品产业链过长、环环相扣的食品安全信息容易“断裂”等问题,却可以通过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来解决。

  

  为此,上海已连续多年投入人力物力完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上海已有6万余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追溯平台,累计可查询追溯数据约13.5亿条;已有约3000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了二维码追溯工作,各渠道追溯信息总查询量约145万次。

  

  避免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过程中出现“数据孤岛”,这不仅要跨部门联动,更要将目光置于更广阔的领域,实现跨省市联动。去年,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等六市作为首批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试点城市,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启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现已有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48家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该体系,上传追溯数据约13万条。

  

  然而追根溯源再彻底,毕竟只是一种工作手段,并不能促使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主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领域的信用体系,倒逼企业讲诚信,才能树立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去年,上海继续推进食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及时向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送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同时,落实食品安全严重违法企业与相关责任人员重点监管“黑名单”制度。截至去年,上海累计公布食品安全领域严重违法“黑名单”企业36家、责任人员63名,并推送至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施联合惩戒。

  

  近年来,以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为主的食品经营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食品新业态。

  

  针对它们,上海去年在优化营商环境和精细化管理这两方面做了怎样的努力?

  

  许瑾:2019年,上海在食品生产经营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低风险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管理办法》,明确5大类9个品种食品为低风险食品,实施告知承诺审批;落实“一网通办”改革要求,制定《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审批实施方案(试行)》;落实“双减半”工作要求,制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特殊食品生产许可工作的通知》,减少许可办理时限和提交材料;优化食品和特殊食品生产及经营许可流程,实现“一窗通”网站企业同步办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功能;通过修订许可办事指南,相关许可办理材料缩减了60%以上。

  

  考虑到食品经营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上海去年积极应对,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的同时,探索食品经营许可改革新举措。

  

  对于一部分因为经营场所性质问题而无法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无证餐饮,在严把食品安全和不扰民等底线的前提下,通过临时备案制度打通经营的通道,体现了监管的“温度”。去年,上海还升级临时备案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对因房屋属性原因办理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符合“连续2年未被行政处罚的”、“周边居民没有反对意见的”等条件下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区政府可以结合实际,决定减少申请人的场所可用于经营的证明材料。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上海去年加快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转型。在食品生产环节,上海试点推进食品生产过程追溯智能化建设,开发应用视频监控信息识别预警系统。在餐饮环节,上海推进“透明厨房”“视频厨房”“互联网+明厨亮灶”等形式的“明厨亮灶”工程。目前中小学校、幼托机构、中型以上饭店“明厨亮灶”覆盖率均已达100%。

  

  2020年已拉开序幕,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有什么新目标?

  

  许瑾:2020年是上海实现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收官之年。上海将全面实施《上海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市民高品质生活,使上海成为食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市民最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之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标上海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今年上海主要食品安全监测合格率要达到97%以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年报告发生率控制在5例/10万人以下;市民及中小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度评分达到85分以上,市民对本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评分达到80分以上;主要食品品种信息追溯覆盖率达到100%;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集中培训不少于60小时。

  

  打造市民最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之一,离不开社会共治的力量。今年,上海将积极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投诉举报和社会监督,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创建一批食品安全示范街区(路段、楼宇)、网络食品经营示范店和实体食品经营示范店。


(责任编辑:郭厚杰)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