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药(七)

  • 2020-03-12 22:27
  • 作者:邱模炎 熊莉莉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20、青蒿


  【性味】苦,辛,寒。


  【归经】肝、胆经。


  【功能】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解读】李时珍曾这样描述过青蒿:"一半朱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节。任教死去也还魂,服时须用生人血。"青蒿是传统的清热药,其退热作用颇受历代医药家推崇。青蒿也因其治疗疟疾的神奇功效被称为"治疟要药",屠呦呦使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从青蒿中提炼出青蒿素,为世界饱受疟疾折磨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音,这也让中药的药物价值举世瞩目。


  【治疫应用】《本草纲目》记载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寒热交替之症。


  【治"疫"故事】《重庆堂随笔》中记载:"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瘟疫病的要药。"(邱模炎、熊莉莉)


  21、青黛


  【性味】咸,寒。


  【归经】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定惊。


  【解读】《荀子》中有一句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的"蓝",指的是一种植物;而青,则是从蓝中提取的一种染料,同时,也是一种中药,这就是青黛。青黛性状为深蓝色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团块、颗粒用手搓碾即成细末。微有草腥味,味淡。中医认为青黛可以大布生阳之气,生阳之气化上达于天,正气流行所以邪气自散。从作用脏腑看主要作用于肝脏,能泻久郁肝热,性寒,可以清热解毒,凉血定惊。


  【治疫应用】《本草逢原》记载青黛治疗温毒发斑和产后热痢,里急后重。《本草蒙筌》记载青黛驱时疫头痛,治疗伤寒发斑。(邱模炎、熊莉莉)


  22、枇杷叶


  【性味】苦,微辛,微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解读】枇杷叶因形如琵琶而得名,古之琵琶亦称枇杷。中医认为枇杷叶是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枇杷叶性凉,善于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降上逆之胃气,则胃自安也,治疗呕逆之症;凉则能清热,降上逆之肺气,治疗咳嗽之症。各地用枇杷制成的枇杷膏(露)、枇杷汁都有相同的功效。


  【治疫应用】《重庆堂随笔》记载枇杷叶能治疗瘟疫、疫疬、秽毒等传染病邪气聚于胃者,


  【治"疫"故事】《潜斋简效方》记载:"以枇杷叶拭去毛,净锅炒香,锡瓶收贮,泡汤常饮,取其芳香不燥,不为秽浊所侵,能免夏秋一切时病。(邱模炎、熊莉莉)


  23、功劳木


  【性味】苦,寒。


  【归经】胃、肝、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解读】功劳木味苦,性寒,根据中药药性理论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主要作用于胃肠以及肝脏,可以清泻肝脏、胃肠的湿邪、火热毒邪。


  【治疫应用】《广西中药志》记载功劳木治疗黄疸,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痢疾,目赤肿痛。


  【治疫故事】有人用功劳木治疗猪肺疫,家畜热性病后期出现潮热,咳嗽,津枯,等阴虚症状者用功劳木叶或种子2~3两,水煎服;或配地骨皮麦冬等药应用。(邱模炎、熊莉莉)


  24、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解读】石膏又称寒水石,性大寒,属于清热药的峻药,猛药。重病大热需要依靠石膏来清热,如热疫,石膏为退热驱邪之神剂。中医认为热邪最容易耗伤人体水液,易出现口渴症状;肺为娇脏,心主神明,热邪侵犯人体上部而出现烦躁症状。故石膏治疗火热所致病症。


  【治疫应用】《日华子》记载石膏治疗时行病肌肉壮热,烦躁,中风眩晕。《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石膏善于清热,治疗瘟疫发热,能清头面热毒,清咽喉火热。


  【治疫故事】摘自《阅微草堂笔记》:"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讲的是是正阳门外有多人感染了重疫,"周身斑疹紫黑",病情很是危急。余霖医闻之,施以药剂,每剂石膏达到八两之多,几日后疫病遂愈。(邱模炎、熊莉莉)


  25、龙胆草


  【性味】苦,寒。


  【归经】肝、胆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解读】从药名可以推测,胆汁是苦的,龙之胆表明此药极苦,而作用脏腑主要为肝胆,所以能泻肝胆之火,力量极大。药性理论认为苦还能燥湿,所以龙胆草治疗肝经火热毒邪,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疾病,


  【治疫应用】《神农本草经》记载龙胆草可以治疗肝邪犯肾所致的寒热,肝火犯心之邪所致惊痫,促进筋骨骨折扭挫愈合,收敛五脏之气,去除疫病郁结热毒。《伤寒蕴要》记载龙胆草治疗伤寒发狂。用龙胆草研末,加入蛋清、蜂蜜,凉开水送服二钱。(邱模炎、熊莉莉)


  26、田基黄


  【性味】甘,微苦,凉。


  【归经】肝、胆、大肠经。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消肿,止痛。


  【解读】又名地耳草,是民间用来治疗黄疸性肝炎的常用药物,可以单味药煎服,或与金钱草、白鲜皮、茵陈、郁金、虎杖等同用。谚语有云:"患了肝炎皮肤黄,地里采来田基黄,每天煎服二三两,解读清热能退黄";"田基黄,肝胆炎症是要方"。言其机制就是能清肝胆火热,解毒利湿。说其能活血散瘀,是因为黄疸病多伴有瘀血阻滞。其还有解毒功效,谚语有云"有人认得田基黄,疔疮蛇咬不用慌。"所以皮肤热毒疮肿,毒蛇咬伤都可以用田基黄治疗。


  【治疫应用】《广西本草选编》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田基黄煎剂对伤寒和副伤寒都有抑制作用。(邱模炎、熊莉莉)


  27、生地黄


  【性味】甘,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解读】传说在唐朝时,有一年黄河中下游瘟疫流行,无数百姓失去生命,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状的草药,送药人将此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县太爷就命人上山采挖,解救了百姓。瘟疫过后,百姓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色发黄,百姓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否和传说有关,此后说到地黄,人们都会认为怀庆府所产的最为地道。生地黄性味甘寒,依据药性理论地黄甘味能补,性寒清热。从作用脏腑看,中医认为肾为水脏,藏先天之精气,生地黄能够滋补肾水真阴不足,同时能作用于心肝二脏,心主血脉,肝贮藏血液,地黄也是滋阴养血的上品。


  【治疫应用】《本草从新》记载生地黄治疗热毒痢疾,治疗伤寒、温热疫病过程中热毒侵入血分,热迫血溢,斑疹外发于肌表的疫疹。


  【治疫故事】《太平圣惠方》六卷记载一则陈子明用生地黄丸治疗时气瘟疫病的案例。许叔微云"有一师尼,患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是时疫大行,医见寒热,作伤寒治之,大小柴胡汤杂进,数日病剧。"陈自明诊断说"三部无寒邪脉,但厥阴肝脉弦长而上鱼际,宜服抑阴等药。余制此方,治之愈。"(邱模炎、熊莉莉)


  28、代赭石


  【性味】苦,寒。


  【归经】肝、心经。


  【功能】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解读】代赭石属矿物质类药物,质地重坠,颜色赤色,其味苦,性寒,能治疗多种重症传染病和外感之症。中医认为重坠之药有重镇下降的作用,可以镇压邪气,赤色入心,故可以改善邪气侵扰所致的精神恍惚,神志不安的症状,代赭石还能祛除腹中郁结毒素。临床用药常用其平肝火,镇上冲之阳气,降上逆之气血。从脏腑角度看,代赭石作用于心肝二脏,心主血脉,肝贮藏血液,主凝血,代赭石颜色赤,与血色相近,所以能治疗心肝二经血分病,故有止血之功效。


  【治疫应用】《神农本草经》记载代赭石治疗不明原因邪气致病,虫蛇咬伤毒,贼风侵袭,能除去腹中郁结之毒邪。甄权认为代赭石可以辟不祥邪气。(邱模炎、熊莉莉)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