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中药材识别•三七 | 医经论述

  • 2021-03-05 09:56
  • 作者: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名称来源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


三七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三七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枝分三枝,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别名】参三七、田七、土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铜皮铁骨、盘龙七、金不换。临床用名有三七、三七粉、熟三七。


【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产地】主产于云南文山、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地,多系栽培。四川、贵州、江西等省亦有种植。


原植物生于山坡林下,属于生态幅窄的亚热带高山阴性植物,喜温暖稍阴湿的环境,忌严寒酷暑,以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土壤最宜生长。


【采收加工】春七:种后3~7年7月开花前采挖,根饱满,质佳。


冬七:11月种子成熟后采挖,称“冬七”,根较松泡,质较次。


除去地上部分,洗净,剪下芦头、支根及须根,主根习称“三七头子”,曝晒至半干,反复搓揉,以后每日边晒边搓,直至全干,称为“毛货”。将毛货置麻袋中反复冲撞,使表面光滑,即为成品。待至全干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


光滑即得。根茎习称“剪口”,支根习称“筋条”,须根习称“绒根”。


【炮制】三七粉:取三七,洗净,干燥,碾细粉。熟三七粉:取三七,净选,洗净,润透,蒸制,干燥,碾细粉。


【性味归经】三七粉:甘、微苦,温。归肝、胃经。熟三七粉: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三七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熟三七粉:补血和血,补气,增不调,产后恶血不尽,以及放化疗引起的气血亏虚诸症(引自《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配方制成。从目前资料看,人参在补气方面居优,而三七则在活血、止血、补血、止痛等方面见长。


【用法用量】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适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注意】孕妇慎用。


医经论述


《本草纲目》:金不换,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仆伤损,瘀血淋漓者,随机嚼烂,罨之即止;清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血竭相似。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


《景岳全书》:味甘气温,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善止血散血定痛。


凡金刃刀箭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俱宜自嚼,或为末,米饮送下二三钱。若治虎咬蛇伤等证,俱可服可敷。叶之性用与根大同,凡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亦散。


《本草备要》:一名山漆。泻,散瘀定痛。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为末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肿,易愈。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治血病。此药近时始出,军中恃之。


《本经逢原》:时珍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刃箭疮要药,止血散血定痛,为末掺之。吐血衄血,崩中下血血痢,产后恶血不下,并宜服之。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青肿者即消。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此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独用研服尤良,取其专力也。一种庭砌栽植者,以苗捣敷肿毒即消,亦取散血之意。


《得配本草》:甘、微苦,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止血散血,定痛,治一切血病。


得生地、阿胶,治吐衄。活血之力。得当归、川芎,治恶血。


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肿毒,醋磨涂;刃杖伤,嚼涂;血痢崩下,煎汁服。


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能损新血。无瘀者禁用。


《本草新编》:三七根,味甘、辛,气微寒,入五脏之经。最止诸血,外血可遏,内血可禁,崩漏可除。世人不知其功,余用之治吐血、衄血、咯血,与脐上出血、毛孔渗血,无不神效。然皆用之于补血药之中,而收功独捷。大约每用必须三钱,研为细末,将汤剂煎成,调三七根末于其中饮之。若减至二钱,与切片煎药,皆不能取效。


三七根,止血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本草分经》:甘、苦,微温。散瘀定痛,能损新血,治吐衄,痈肿,金疮,杖疮。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味苦微甘,性平(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鲜红(宜与鸦胆子并用)久不愈,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肠烂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瘕,月事不通,化瘀血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疼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


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实可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则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处已流出之血,着三七皆化为黄水,是能化血。(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名贵中药材的识别与应用》)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