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流派——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基本单元

  • 2021-08-10 13:04
  • 作者:姜德友 李秋实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医药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薪火相传、融汇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医家,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流派。而学派之间的争鸣、渗透和融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发展,使其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特征。


中医学术流派在概念上有学派、流派、医派之分。


中医学派是指学说理论被业内公认、推广、应用,经过传承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学术体系,具有成熟度高、影响力大、传承面广的特点,如医经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均属学派范畴。


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中某一专科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等,经过传承发展而形成的派别,其强调观点的特色。像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的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大多属于流派范畴,如罗氏妇科流派等。


医派是指在某一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因病因病机及治法有一定倾向性,而形成具有鲜明地域学术特色和诊疗经验的医家群体。医派具有自然气候特征与历史文化特征双重属性。如燕京医派、海派中医、新安医派、岭南医派、孟河医派、龙江医派、川派中医、齐鲁医派等,均属医派范畴。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时性演变规律,其形成于战国秦汉,发展于魏晋隋唐,成熟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以降。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地理环境、经典著作、国外医学、个人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各中医学术流派具有独特性和系统性的学术理论和方法、技术,在立论推广中,因各派学说差异而引发学术争鸣,在争鸣中互补互鉴,填补了同时代医学上的某个空白,开拓了新的领域。可以说,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单元,是中医学深化、完善、繁荣的动力。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战国以前,在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代医药学家通过对人体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及原始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此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雏形阶段。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此时学派的划分多因学术主旨、观点、研究内容的不同而形成,大致可分为针灸、方药和切脉三大派,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此三派被谢利恒、任应秋等诸家称为“此盖中医学最古之派别也”,也有人称之为“三世医”。汉代时期,《汉书·艺文志》中分方技四家,其中医经派和经方派侧重于医学范畴,书中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医经派包括《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白氏内经》等,融合针灸和切脉,更注重医学基础;而经方派包括十一部古籍中所记载的方剂,重视药物和方剂的发展,体现了学派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之分。同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创立以六经论外感伤寒、以脏腑经络论内伤杂病的临床诊疗和思维方法体系,奠定了临床医学发展基石,约在魏晋时期成为经方派的旗帜。随着魏晋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与技术提供了条件,涌现了《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综合性医学著作,表现出医经派与经方派融合互通的趋势,为后期成熟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术表现为在临床特色的基础上探讨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临床特色。而此时期是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成熟阶段,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如河间学派创始人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其弟子张从正、荆山浮屠、罗知悌、朱震亨等,虽继承但不囿于河间之学,创新学术主张而卓然成家。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主要研究脏腑证候的病机和辨治;其弟子李东垣承其学,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派内还有王好古、罗天益等。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进入综合汇通和深化阶段,如薛己、赵献可等医家承前贤之学,精研脏腑虚损辨治,临证擅用温补,遂形成温补学派;此时温病学说已渐趋成熟,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也促成了以叶天士、吴鞠通、薛雪、王孟英等医家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创立。近现代,西方医学和文化的传入,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形成了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医家为代表的汇通学派。另外,临床各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各个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地域性学派,使得学派丰富多彩。


不难看出,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理论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单元。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学深化、完善、繁荣的动力


中医学术流派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是自身理论和方法自我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加深的过程。如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张元素重视脏腑证候的病机和辨治,其亲炙、私淑或遥承者均继承了他们的理论学说。当学派发展到一定程度,学生在原有学说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理论观点,内部就会出现异化,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分支。像张从正在继承刘完素火热论学说的基础上,将其理论进行深化创新,主张“祛邪为首务”,临床推崇汗、吐、下法,遂成攻邪学派。李杲承张元素之学,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挥,提出了脾胃论、阴火说等学说。王好古在继承张元素、李杲学术思想基础上予以创新发展,提出阴证论。


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主张能够被社会承认,必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和论证的结果。各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主张各有侧重,或是对立,或是驳难,但彼此不能互相取代或否定,这促使中医学理论更臻于完善。如生活在北方的刘完素,结合北方地势高陵,气候刚燥,居民腠理致密等地理环境因素,倡导火热论,主张寒凉,创立河间学派。生活在南方的朱丹溪虽承其学,但由于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在火热论的基础上结合地域实践的经验予以创新,遂成滋阴学派。这就是医家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因素对中医学临床实践和理论的创新,也是促使中医学术日趋完善的实例。中医学术流派间的互补能够补充前人所未备,这也是学派完善中医学理论的另一方面。如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虽两派经历数百年的寒温之争而仍无定论,但实际上两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互为补充,使中医学术内容更加全面和详实。


中医学术流派在实践中不断孕育、创新,既涵纳纵向的学术思想传承,又兼容横向的学术思想渗透,中医学术流派的纵横即学派内的发展分化和学派间的对立互补,是促进中医药学术繁荣的主要形式。影响较大的中医学术流派学说能够作为旗帜和规范。如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就改变了医经学派和经方学派分立的局面,从而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中医学术流派,各有创见,互相争鸣,交流渗透,取长补短,从不同角度深化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繁荣了中医药学术。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保护、传承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和揭示各医学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流派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历史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不断丰富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从而推动当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