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学术之正,创形式之新——论孟河医派之传承特点

  • 2022-05-19 09:28
  • 作者:陈韵 陆跃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起源于江苏常州孟河的一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家名医为代表,已传承300余载,通过家传、师承、院校、函授、临证实习班、短期讲习班、专题讲座教育等多种传承模式,培养了诸多医家,薪火相继,固根散叶,成为当前较有影响力的中医流派之一。孟河医派在传承上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既稳固根基又博观遍览——代代相传的不变内核


孟河医派在传承内涵上厚基础、撷各家、守醇缓、活应用、习传统,以稳固根基为主。孟河医家在传承中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弟子背诵经典著作及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著,在医著与教育实践中均强调中医经典的重要性。


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费伯雄在其著书《医醇賸义》中提到,“究心于《灵》《素》诸书……仲景敻乎尚已,其他各有专长,亦各有偏执……因思医学至今,芜杂已极……救正之法,唯有执简驭繁,明白指示,庶几后学一归醇正,不惑殊趋”。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同时要求弟子摒弃门户,博采众长,寒温融通,撷取各家之长,取精华而弃糟粕。


“醇正和缓”的理论为孟河医派必须坚守之学术根基,临证提倡和法缓治,“立论以和缓平正为宗,治法以清润平稳为主”。通过和解及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此为和法;治疗用药不求急切,缓慢图治,以复根本,此为缓治。费伯雄曰:“秦有良医,曰和,曰缓,命名之日早以和缓自任欤!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祛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缓治也,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法极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也。”临证用药“醇正”,药量轻灵,药性轻平,不可追求疗效之快而过量用药以致正气损伤,多用轻灵之品,轻亦可去实。且孟河医家倡导使用常药,亦有“正”意,若需使用峻猛之品,必须要在充分把握病情、认识药性的基础上,见效即止。“和法缓治”还体现在顾护脾胃上,益气养阴为治疗脾胃疾患之大法,处方用药上以维护脾胃升降之生理特性为基准,务求调气复平,勿使中焦壅滞。


孟河医派既强调师古的重要性,认为师古是医之基础、根本,又强调不拘执古人之成法。费伯雄曰:“师古人之意,而不泥于古人之方,乃善学古人也。”切不可照搬古法、古方,遣方用药应临证化裁。孟河医派名家裘沛然曰:“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


孟河医家认为医易、医文相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医道、医术,故历代孟河医派名家鼓励弟子对易经、佛教、道教、儒家思想要有所理解,对琴棋书画、戏剧技击、诗文金石等要有所专长,正如近代孟河医派传人、民国大医章次公所言:“为医者,仲景书固不可不读,而于历代各家医集,晚近中外科技书籍,以及其他小说笔记之类,凡有关医道者,胥应浏览,识见广邃,而后临床辨证论治,自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从师承家传到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的传承模式


孟河医派在传承模式上多种多样,实用灵活,保证了传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初期以家传、师承教育为主,其后多采用师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形式,并辅以函授教育、临证实习班、短期讲习班、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


孟河医派的家族传承模式包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内传承和通过婚姻关系产生的家族传承两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承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家族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影响力;以婚姻关系为基准的传承模式则很好地弥补了家族内部医学后继无人的情况。但家族传承局限性明显,故师带徒模式成为了孟河医派早期传承的主要形式,孟河医派中诸多名家吸引家族以外的其他医派弟子前来学习,如巢渭芳、丁松溪、马培之等拜师费伯雄。师承一般经历发蒙、侍诊、试诊、行医、再学习五个阶段,发蒙为夯实中医基础阶段,侍诊是理论与临床初步结合的阶段,试诊是独立临床实践的阶段,独立行医是正式成为传承人的阶段,再学习是拓展知识技能阶段。


民国初年,以丁甘仁、恽铁樵为代表的孟河医家,受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影响,以及对当时中医界思想保守、医术秘而不宣等现象的不满,开始思考构建适应当时形势的新的中医教育模式,于是引入近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丁甘仁与夏应堂、谢观等一起于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由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医高等教育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启了院校教育的传承模式。


在丁甘仁办学后,在孟河医派扩展东渐的过程中,全社会都开始重视中医学的学校教育,各地又兴办了一些中医学校。例如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许半龙联合名医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等,创办了“中国医学院”;1929年陆渊雷、徐衡之等创办“上海国医学院”;1933年王慎轩等创办“苏州国医学校”。虽然此时的学校教育仍有着传统师带徒的影子,但院校教育的出现,不仅成功将孟河医派从一个小小的孟河镇带向全国各地,推动了孟河医派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推动了中医学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传统中医学教育走向社会化、规模化、规范化。恽铁樵针对乡村无条件、无途径而有志学医者,创办了“铁樵中医函授学校”,首次将中医教学与函授结合起来,通过函件的形式将授课内容寄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习掌握所学知识。恽铁樵创办函授学校期间学生达千人有余,遍及全国各地,为近代中医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除上述传承形式外,孟河医派还有临证实习班、短期讲习班以及专题讲座等传承方式。比如1927年恽铁樵创办临证实习班、1936年章巨膺主办临证实习班,为夯实函授学员理论基础,他们还定期举办经典理论的短期讲习班或专题讲座。


孟河医派重在固学术思想之根基,坚定传承内涵,灵活采用和创制多种传承模式,培养人才之枝叶,所谓根深蒂固方可枝繁叶茂,枝叶繁茂则根愈深蒂愈固。分析和总结孟河医派的传承内涵与模式,对当前中医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