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医疗器械> 技术>

手术机器人如何实现从研发到落地

作者: 王晓行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2019-06-11

  近几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预计2021年,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7亿美元,其中手术机器人占整个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的60%,2014年~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


  目前手术机器人大致可以分为用于硬组织手术机器人和用于软组织手术机器人两类。由于应用场景不同,这两种手术机器人的基础方案设计完全不同。用于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无论是单孔机器人还是多孔机器人,原理都是用设备代替人的眼睛、双手,在体内操作;用于硬组织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是帮助医生定位,并逐步增加磨削功能。


  在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方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硬组织手术机器人方向,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有代表性的公司,其核心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 是世界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


  我国手术机器人研发优势


  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不仅与技术进步有关,还有赖于患者需求的助推。


  随着患者对微创手术需求越来越大,如果医院没有开展相应的微创手术,或者医生不具备微创手术的能力,患者就会选择到其他医院就诊,这种现象推动医院引进手术机器人设备、医生积极学习操作手术机器人的新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外科医生的黄金时间是指医生的手术技能、经验和体力都达到职业生涯的最佳状态。手术机器人的一个作用就是可延长外科医生的黄金时间。一名外科医生的黄金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开始从业时,医生需要几年的时间锻炼熟悉掌握手术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开始不支,加上长时间手术引发医生手抖、脚肿等,都会缩短医生的黄金时间。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解决医生体力的问题,延长医生的黄金时间。


  目前我国手术机器人研发有两个特别明显的优势:一是我国大型医院的医生经验丰富,研究人员的任何想法,医生都可以快速理解吸收,便于科研人员在符合伦理要求规定下进行动物试验或者临床试验;二是大部分医生在医工结合的科研方面有强烈的积极性,如一些医生有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还有一些医生希望接触到新的前沿技术等。


  无论哪种因素的驱动对于医疗科技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医疗科技创业需要产、学、研、医多方合作,尤其是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医生的参与,这对产品的研发和后续的落地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未能有效实现产业落地的原因


  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发展有自己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差距。手术机器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研发,但是目前真正能做出产品并实施产业化的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前承担国家相关项目的群体比较分散,涉及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需求出发进行创新,但到具体的产品化、商业化时,却没有一套完整的落地模式,没有成熟的企业愿意接受。


  二是手术机器人从立项研发到产业落地时间周期长,投资大,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至少1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并且很难说能否得到回报。


  三是手术机器人是否可以实现产业落地,与合作的科室总体实力也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手术机器人率先出成果的是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这几个科室都是医院营收较高的几个科室。关于康复机器人,市场上有很多成熟的产品,但是我国康复行业发展较慢,科室收入不高,康复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还需时日。


  转换思想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让手术机器人落地,除了需要时间和金钱投入,从业者也需转换思想,紧跟时代。


  首先,临床价值≠商业价值。很多技术和应用可以解决临床上的需求,但它不一定有商业价值。比如盆骨手术,临床有需求,技术也可实现,但是市场很小,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研发成本、运营成本,这样的研发很难进行市场化运作。


  其次,创新≠创业。很多高校把创新和创业混在一起。技术型创业包含有技术创新、产业转化、商业运营多个维度。而创新多为实验室、医院的研究,更多也只是研究,与商业化无关。所以创新就是创新,创业就是创业,不可混为一谈。


  第三,项目≠公司。同样的,项目和公司也是不一样的,项目可能是研究人员向国家、省市、学校申请的研究,国家给经费,研究人员给出研究成果。但是作为公司,研究只是一部分工作,如何管理好团队,如何运营好公司,如何实现盈利,对员工、投资人负责等都是公司需要考虑的因素。(作者:动脉网 王晓行)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