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防疫“大锅”中药应重视扶正

  • 作者:黄显斌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10:23

    据报道,目前根据一些中药验方熬制的免费大锅汤药,在地震灾区很受群众的欢迎,这无疑是件令人高兴和振奋的事情。但解放军302医院综合门诊部中医专家、主治医师李建宇指出,从以往,特别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某些经验教训看,不合理的中药配伍处方,如过用寒凉药物,不但难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反而会使一些老幼体弱人员产生不适反应。因此,参考历史文献,按照中医理论分析灾区可能出现的流行疫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可对灾区中药防疫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灾区可能出现的流行疫病病机特点与组方原则 
    李建宇指出,灾区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因素,除了与传染源增多、传播途径扩大有关外,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易感人群的增多。易感人群除老、幼、病、体弱者外,按照中医理论分析,还增加了因惊恐伤肾、焦虑伤脾的群众,因痛失亲人、愁悲伤肺的人群,因救人心切、操劳奔波、劳伤脾胃的官兵,因初入异地、水土不服、营养不良、脾胃受损的志愿者。这些易感人群的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均适合使用扶助正气的中药。 
    李建宇说,从历史经验来看,扶助机体正气在防疫中的作用重大。宋金时期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战乱后的一场瘟疫:“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东垣先生指出此次瘟疫“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其根本原因是:由战乱引发的情志不舒、身体劳倦、饮食失节从而造成机体的中气不足。以此,东垣先生极力反对滥用寒凉重伤脾胃中气,而制补中益气之法,活人无数。
    按照传统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今年为火热过亢之年,火热易伤肺、大肠两脏腑。同时五运六气学说也指出,今年出伏前的疾病预防药物的选择,要以滋养易(肺、大肠)之化源——脾胃为重,同时辅助以咸寒、甘寒之品。慎用易资助“复气”产生的大苦、大寒药物。 
    李建宇强调,灾区虽为潮湿之地,又值夏季,虽多湿邪,但当地人多已耐受,对本地受灾人员除湿之药不可多用,以免伤及津液,损伤正气。而外来救援人员可适量加用除湿之品。 
    ▲灾区防疫、治病“大锅”中药参考方 
    李建宇根据以上原则,特推荐以下历史古籍中有效防疫、除疾成方,供灾区中医药工作者参考。 
    1.清·王孟英的“加味三豆饮”。生绿豆、生黄豆、生黑大豆、生甘草、金银花。水煎服。外地人员可改黑豆为白扁豆化湿。可用于预防各种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防疫、防暑。特别是老、幼、病、体弱者。 
    2.北宋·钱乙的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生甘草。水煎服。可用于手足口病、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等的预防与治疗。 
    3.金元·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党参、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白术)、清暑益气汤(黄芪、苍术、党参、升麻、泽泻、神曲、陈皮、白术、甘草、青皮、黄檗、当归、麦冬、葛根、五味子、生姜、大枣)。可用于劳伤脾胃、中气不足、体力下降之救灾人员,防疫、解暑之用。 
    4.《伤寒论》白虎加参汤。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党参。可用于有汗而高热不退者。
    ▲节约药品的煎药方法 
    另据报道,有的地区中草药储备消耗殆竭。为节约药物,李建宇介绍可按北宋局方煎药法,先将药物粉碎,再行煎熬,一天服用量减为常量的1/3,药效并不减弱。某些药物煎服可改冲服,能减少用药量,而疗效不减,如冲服3克生石膏相当于30克量。当地中医也可发挥智慧,多想办法节约中药。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