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房颤卒中防预

  • 作者:项铮
  • 来源:科技日报
  • 2014-09-06 10:30

    科技日报讯(记者项铮)《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9月5日在京发布,共识旨在促进并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加强对房颤及其引发的中风的预防,重视早期的诊疗环节,提高医生对房颤的管理意识,将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同时呼吁社会,积极签署《全球心房颤动患者公约》,共同关注房颤卒中预防,共同倡议房颤患者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以预防卒中的发生。  
    
    “对于具有卒中风险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可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顾问专家朱俊教授指出。  
    
    虽然国内外相关指南均建议具有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应进行抗凝,但迄今相当多数患者并未得到合理的治疗。朱俊教授指出,“由于对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害认识不足,同时对出血风险过分担忧,加上现有抗凝药物使用的局限性,使得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得到抗凝治疗。” 实际上,只要遵照相关指南原则,正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按要求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超过其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共识》指出,在确定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之前,需进行卒中风险的评估。目前CHADS2 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具有简单、方便和快捷的特点,能有效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CHADS2评分≥1的房颤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应采取抗凝治疗来预防卒中。  
    
    在房颤卒中预防中,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药物是华法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指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的上市将为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新手段。  
    
    这些药物具有用法简便、药代动力学特性稳定、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较少受食物和其他药物影响等优点,且均经过大型的全球性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如ROCKET-AF研究结果显示,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或体循环栓塞方面,口服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在具有不差于甚至优于华法林的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患者颅内出血与致死性出血发生率。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这些优点,将有助于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覆盖率和依从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