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送服药片的道理何在

  • 作者:肖惠算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10:31

    口服药片要“以水送服”的常识无人不晓,然而这一简单而又重要的环节却常常被人忽视,以致于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药片,通常是由主药(有效成分)和赋形剂(淀粉、糊精、蔗糖等)压制而成。药片中的药物产生药效时的快慢、强弱,取决于药物由胃肠吸收入血循环的速率及数量。片中主药被吸收入血之前必须于胃(肠)中崩解,分散成千千万万个细小颗粒,然后才能被液化溶解。吞咽药片需要水,药片在胃中崩解液化更离不开水。水是药物的溶媒,在一定程度上,水量越多,药物分子与胃肠黏膜的接触面就越大,吸收利用率就更高。所以,不论是吃药片还是吞胶囊,都应在服药前先喝一口温开水湿润一下食道,然后把药片或胶囊放入口中再用一杯水送下,这样既可加速药物的吸收利用,又可避免对食道产生刺激。 
    每次吃下的药片到底能吸收多少,在药剂学上叫做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高,表示到达血循环的药物多,作用强,疗效高;反之,疗效则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除生产工艺外,服药方法不当亦是影响药物吸收的原因之一。 
    发烧病人服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时应多饮温开水。因为药物作用是加强机体的散热,通过大量出汗而降温,足量饮水可避免出汗过多而发生的虚脱。另外,在服用某些磺胺类消炎片(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等)时也需要大量饮水。因大多数磺胺药在水中溶解度低,而且要在肝脏中被代谢转化成更难溶解的乙酰化物。口服磺胺药之后,游离药物和代谢产物经由肾脏排泄时可在酸性尿中析出结晶,并可能沉积在肾小管、肾盂、输尿管或膀胱中产生机械性刺激和阻塞,常常引起血尿、疼痛和尿闭。为了避免或减轻这一泌尿系统的损害,临床上除在口服磺胺药时加服等量的碳酸氢钠(一种碱性药)使尿液碱化来增加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的溶解外,还要提醒病人多饮开水,增加尿量(每日尿量不少于1.5升),防止结晶析出,加速药物排泄。 
    还需注意的是:吞服药片切忌躺着或服后立即躺下,这样药片容易粘附在食道黏膜上。有位医生通过X线荧光屏对服药病人做过仔细观察,发现站着服药只需喝上一口水,在几秒钟内药片就能进入胃内,而躺着服药不管喝多少水,只有部分药片进入胃里,多半在食道内溶解,这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而且会对食道黏膜产生损害。因此,服药的最佳姿势是立位或坐位,使食道处于垂直状态,有利药片下行入胃。 
    生活中,有少数人觉得“以水送服”药片麻烦,就干脆来个干吞,这是尤为犯忌的,万万不可。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