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谨防中风“趁热打劫”

  • 作者:苏新民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10:31

    在夏季高温天气里,很多自以为中暑的患者,到医院后却被诊断为中风。中暑和中风,虽然一字之差,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二者之所以易混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两者最初的症状有些是相似的,如出现头痛、眼花、手脚麻木等;二是大多数人认为中风的发病高峰多在冬季,而中暑是在夏季。因此当中风在夏季发生时,很多人以为是中暑,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医学研究证明,气温过高与发生中风关系密切。每年当温度在32℃以上的时段内,总会出现中老年人中风的发病高峰,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最危险。夏天之所以脑血管病高发,主要是因为炎热所致:诱发血压波动,极易导致脑血管破裂;情绪紧张,人体内应激反应增强,使脑血管疾病发作;人体内大量水分蒸发,血液黏稠度上升,极易诱发脑血栓;睡眠休息不良、饮食紊乱等,使人体在疲劳应激状态下体内激素释放水平改变,刺激血管收缩,诱发血管病变。另外,糖尿病患者可因血糖增高刺激血管内皮组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中风发作。此外,夏季腹泻、中暑、长时间使用空调、热水浴等情况,可以分别导致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诱发缺血性脑中风。因此,三伏天在预防中暑的同时,还要警惕中风偷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重视原发病的防与治  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是引起中风的根源(据统计,90%以上的中风者患有高血压),此类患者在三伏天里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相应药物。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一定要把血压降到正常,但血压不可降得太低,通常高压控制在100~120毫米汞柱,低压控制在80~90毫米汞柱之间。得过脑中风的患者,5年内第二次发病的机会是30%,要做到有效预防脑卒中,最好坚持终身用药。 
    
    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气温超过32℃会使人出汗过多,导致机体血容量不足,产生血液浓缩,最终诱发缺血性脑损害。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降温;老年人不渴也要定时饮水,出汗多时,应喝淡盐开水,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盐分。特别是清晨,要特别注意空腹饮一大杯白开水。  
    
    防暑降温要适中  烈日当头,最好不要外出。必须出门,要戴帽以防太阳对头部的直射。锻炼身体应选择阴凉通风处;要注意室温应保持在25℃~28℃,特别是空调居室,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骤冷骤热最易诱发中风。饮食宜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早晚宜吃一两碗绿豆稀饭。家中储备一些必要的防暑药物及自身相关病症的控制和急救药物。夏季昼长夜短,睡眠减少,老年人应当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如果夜间缺少睡眠,白天要保证午睡。 
    
    特殊人群要加倍小心  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患有冠心病、“三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拥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食不均衡、起居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的人群;经常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的人群;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白领;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加倍小心。 
    
    注意中风先兆  其实,中风的发生常有先兆,如手脚或半边身体突发麻木,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一时性语言障碍,想说话却说不出来,憋了好一阵方能出声;或与人交谈时,说着说着发音突然变得模糊不清;单眼或双眼突然失去视觉,或者看东西模糊;步子变小,不能走直线;嘴唇突感发紧、发麻,一侧口水直流,吃饭时漏饭菜,喝水时常呛水;一侧手脚突然乏力,觉得一条腿抬不起来或握不住筷子。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紧张慌乱,尽快就近就医。必须搬动患者时,要防止头颈扭曲和晃动,头要偏向一侧,以防呕吐而窒息。另外,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因为卒中大致可分为出血型和梗死型两种,在没有确诊以前,绝对不能随意用药,否则会加重病情。 
    
    同时,患者及其家人应熟悉中暑的常见表现,仔细加以鉴别: 
    
    热射病  在闷热的房间、公共场所易发生,先是感觉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搏加快、面红,甚至昏迷。 
    
    日射病  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症状同热射病,但体温不一定升高,头部温度有时增高到39℃以上。 
    
    热痉挛  由于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大量出汗,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甚至昏迷是中风的最初症状,由于在炎热的夏季很难与中暑区分,所以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老年人宁可先怀疑是中风,及时就医,千万不要自行诊断为中暑而耽误了救治。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