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与“类克”有啥关联?
提起肺结核,公众一定耳熟能详,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强直性脊柱炎也逐渐被公众认知。但是,如果说到生物制剂——“类克”,相信很多人会一头雾水。请关注——
3月23日,在哈医大一院发生的恶性伤害事件中。血案凶手罹患强直性脊柱炎,希望用药物“类克”(英夫利西/Infliximab)治疗。但是因为此人已经确诊为肺结核,所以医生建议先采取抗痨治疗后,再来用类克治疗。凶手对此不满,愤而行凶。那么,强直性脊柱炎又与“类克”治疗有何关系呢?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是何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脊柱关节的炎症,患者会逐渐出现脊柱关节疼痛和僵硬的症状,最终椎间关节逐渐硬化、融合,很多患者会进展为驼背。如果不加处理的话,疾病也会累及其他关节,甚至心脏、眼、肾等多种脏器都会被累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奉春教授介绍说。
张奉春透露,强直性脊柱炎常见于16—30岁青年人,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3∶1,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左右。“这种病起病并不明显,而且进展缓慢。”张奉春说,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认为遗传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感染、免疫环境因素等也与之关系密切。
生物制剂改善生存质量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几种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生物制剂相继研发成功,这些新药的上市上和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甚至改变了疾病的不良预后。生物制剂的出现使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治疗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所谓生物制剂即选择性地以参与免疫反应或炎症过程的分子或受体为靶目标的单克隆抗体或天然抑制分子的重组产物。”张奉春指出,生物制剂针对风湿病的发病机制,比传统免疫抑制治疗更具特异性,从理论上讲,有可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进展,而不对正常的抗感染免疫产生影响。而“类克”正是一种针对甲型肿瘤坏死因子的单抗体,在体内可以中和甲型肿瘤坏死因子,阻止其发挥免疫学效应。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现象。”张奉春解释说,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过程中,甲型肿瘤坏死因子这种物质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调动大量淋巴细胞对患者自身发动攻击,从而引起疾病。而应用类克这类单抗药物,可以显著缓解患者关节僵硬、疼痛的症状,从而改善生存质量。
使用生物制剂有禁忌
尽管生物制剂治疗可以通过抑制患者体内过多的肿瘤坏死因子,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生物制剂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在使用前患者应先咨询主治医生意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副主任医师黄建林介绍说,因为抗肿瘤坏死因子既是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又是机体维持正常免疫平衡、对抗感染、监视抑制肿瘤生长的生理性细胞因子,如受到过度抑制则可能发生一些与感染、肿瘤相关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出现异体蛋白激发的超敏反应等。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风湿专家的一致意见是: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问世改变了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模式,生物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试验以及使用过程中得到了认可,但在用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在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输液反应、感染等不良反应。
以下情况是不能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即禁忌症):存在活动性感染;有结核感染史未经标准治疗或出现活动者;有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史;合并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或恶性肿瘤的患者;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病变;对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
由于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有可能增加结核感染的风险,或使潜伏结核复发的可能性,所以在用药前需进行仔细评估。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同,其特征是自发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尤其在疾病早期,一般愈后较好,因为病变常常相对较轻,大多数患者能正常地从事工作和生活,存活期和一般人无差别。但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病情活动,并可能在早期出现严重残疾。因此,强直性脊柱炎也应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发展为严重残疾状态。
另外。除了及时准确的药物治疗之外,运动、自我保健以及自我心理调适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进行适度的运动:定时舒展脊柱与胸腔的所有关节,就是阻止强直性脊柱炎恶化的最佳方法。运动的目的是减轻僵硬程度,并增强关节四周的肌肉肌力,应及早开始,并坚持每天定时运动。即使行动不便或有畸形问题,病情亦会大有改善。
其次,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忌烟酒;进食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以防影响消化功能;适当多饮水,促进药物代谢,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另外,要保证正确的身体姿势:工作时要保持挺直姿势,减少颈椎前倾的动作,应时常转换姿势及舒展筋骨;座位不宜过矮或过深,坐下时膝盖与髋关节成直角;床垫软硬适中:床板太硬会增加局部脊椎压力,使疼痛加重;床板太软不能有效托住身体;枕头高度适宜,切勿将枕头越垫越高,导致颈椎前倾加重。
同时,还要增加自我心理调节:建立良好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网络,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可以得到关爱和协助;积极培养和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倾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参加多元化的活动,不断的从成功经验中建立自信和成就感。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