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游泳须防 溺水伤亡

  • 作者:张献怀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10:31

    据报道,5月11日上午,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一中8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相约一起到博罗县东江边玩耍。一名男同学下江游泳时不幸溺水,其他4位同学发现后手牵着手去救他,结果不幸一齐落入江中失踪。至当晚9点50分,5名学生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去年6月9日,曾发生山东、湖南、黑龙江三地16名中小学生溺亡事故,为此,教育部曾下发紧急通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安全,防止学生溺水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暑假在即,气候日渐炎热,又到了溺水事故的易发季节。因此,笔者就如何预防游泳溺水以及发生溺水后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急救,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  
    
    游泳好处多但要注重科学  
    
    赵晓东说,游泳虽有很多好处,但是一定要注重科学,以预防溺水等意外的发生。  
    
    一是注意游泳前做好热身活动。夏季天气炎热,不做准备活动马上入水,水温、体温、气温相差很大,骤然入水,人体毛孔迅速收缩,刺激感觉神经,轻则引起肢体抽筋,重则引起反射性心脏停跳休克,很容易造成溺水死亡。可以通过跳跃、慢跑几分钟,使身体发热;也可以做徒手操,使身体各关节、韧带及肌肉充分活动开;也可在入水前用冷水淋浴一下,以适应水温,然后下水。  
    
    二是注意游泳时间不要太长。游泳持续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5~2小时,中间可上岸休息10~20分钟,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以保持身体温暖。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中老年人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最好不要参与游泳比赛,以避免因情绪不稳定、身体紧张引起意外。  
    
    三是注意不要在饭前、饭后及酒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引起头昏乏力;饱腹游泳影响消化功能,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尤其餐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游泳。也不要在酒后和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酒后游泳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出现低血糖而发生意外,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四是注意不要在不熟悉的野外水域游泳。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水况不明的野外池塘、湖泊等水域去游泳。这些地方的水深不明,水温较低,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如暗流、漩涡、淤泥、乱石、水草,容易发生意外。到天然游泳场所游泳,应该有家长或老师的带领。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在海边游泳要注意潮水时间,尽量不要在退潮时游泳,以免退潮时往回游体力消耗过大发生意外。  
    
    赵晓东提醒说,在游泳中若发生小腿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气,然后把脸浸入水中,将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然后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溺水现场急救须分秒必争  
    
    赵晓东说,溺水主要是因窒息、寒冷引起心肺呼吸功能紊乱甚至心肺呼吸骤停,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如缺氧、缺血、酸中毒,使全身各重要脏器如心、肺、脑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缺氧的时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脑复苏的效果。脑完全缺氧10秒钟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12分钟则成活率几乎为零。溺水救护关键是及时中断缺氧的损害,建立有效的氧和血液供应,纠正内环境紊乱,阻断机体重要脏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并为受损细胞的康复创造条件。因此,溺水早期现场抢救必须快速、有效、分秒必争,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复苏、早治疗。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首先要做的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后,根据溺水者有无呼吸、咳嗽及对刺激的反应,在10秒钟内迅速完成循环体征评价。如果溺水者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尤其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内实施最为关键。具体方法是:将溺水者仰卧在平实的地面上,救护者的右手掌放在溺水者两乳头与胸骨连线的正中,左手掌重叠放于右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平稳而有规律地按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按压至最低点时应稍有停顿,按压频率至少l00次/分。婴幼儿可用食、中两指或两拇指重叠下压,儿童可用一手掌根按压,深度为胸腔的1/3~1/2,频率为100次/分。下压时用力要恰当,以防骨折,以能摸到大动脉的搏动为有效。赵晓东强调说,抢救溺水者心肺复苏的时限比正常临床要长,应大于30分钟。研究表明,溺水者在长时间淹没于水中后仍有完全复苏的可能,分析原因系“潜水”反射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心率减慢、周围小动脉收缩,将血液从肠道和四肢驱至脑和心脏。有此保护机制,对循环停止的溺水者通过超长心肺复苏仍可能存活。  
    
    常用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具体操作方法是:救生者跪蹲在溺水者一侧,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另一手托住其下颌,深吸一口气后,用嘴紧贴溺水者的口吹气,使其胸腔扩张。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节律,约为15~20次/分钟。  
    
    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结合运用的方法是:吹一口气后,做5~8次心脏按压,然后再吹气。  
    
    当溺水者心跳、呼吸恢复后,可用干毛巾摩擦全身,自四肢、躯干向心脏方向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关于心肺复苏的时机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规定,对非急救专业人员,在行心肺复苏前不要求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无需根据脉搏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胸外按压,而是根据患者有无呼吸、咳嗽及对刺激的反应,在10秒钟内完成循环体征评价,如果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当患者溺闭,特别是合并低温时脉搏很难发现,如一味强调检查脉搏,势必拖延时间,使溺水者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得不到及时救治,丧失心肺复苏时机。将溺水者移出水面后,即应尽快进行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急救。  
    
    关于是否必须清除气道内水分  
    
    大多数溺水者仅有少量水被误吸,且水被快速吸收入循环,有些溺水者溺水时因喉痉挛或屏气未误吸任何水,故通过吸引器以外任何方法从气道内清除水是不必要且危险的。例如腹部按压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继发误吸,可带来其他损伤并发症。人们常用的传统拍背倒水法,也不能彻底排除水分,还有可能使水分更加深入,并因此延误了早期通气呼吸救治和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措施的展开,不利于溺水者的救治。对于溺水者清除气道内的水分,急救人员不应作为常规,否则,会顾此失彼。  
    
    关于如何正确搬动溺水者  
    
    搬动溺水者时应谨防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可能与跳水、相关娱乐设施及水下障碍物等有特殊关系,在没有目击者时,对溺水者应按可疑脊髓损伤处理。救助人员应用手固定患者颈部于中正位,使患者仰卧漂浮于水平背部支持装置上再抬离水面。救离水面后必须翻转患者时,应沿长轴保持头、颈、胸、躯体成直线,小心地滚木样转至水平仰卧位。对所有溺水者都应视为可能潜在脊髓损伤给予救护——固定颈、胸椎,确保预防脊髓损伤,否则患者虽然救活了,却可能因抢救时方法不当而截瘫。  
    
    相关链接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