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压生活把你变聋了

  • 作者:李颖
  • 来源:科技日报
  • 2014-09-06 10:35

    ■ 新闻缘起  
    
    日前,据报道,香港调查发现,四分之三中学生,有用随身听习惯,15%的人,有轻度听力障碍。  
    
    调查警告:长时间以过高音量听音乐会危害听力,现时20岁青年的听力,较50年前相差10分贝,有二三十岁年轻人,已有中度听障,不排除与长时间使用MP3有关。并建议:使用随身听时应设定在六成音量,每日使用不超过一小时,若发现听觉有减退迹象,宜尽快接受听力检查。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老年性耳聋有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致使出现突发性耳聋,从而引起听力下降  
    
    ■ 将新闻进行到底  
    
    耳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由于后天原因现在的耳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幼龄化的趋势,预防易引发少年儿童耳病的其他疾病不容忽视。现在的耳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幼龄化,很小的孩子就可能出现耳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人工耳蜗中心主任,耳科首席专家龚树生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耳病的不重视,是人们多年来形成的错误观念。“有了耳病不能及时就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不仅很难逆转还会越来越严重。”  
    
    现代生活 耳聋患者频繁增加  
    
    “刚接诊了一个18岁的病人,一侧耳朵重度神经受损引致耳聋,可是他连自己如何患病、何时患病都不清楚。”龚树生教授痛心地说。目前,许多青少年在未完全聋之前都不会在意耳朵,引致悲剧发生。根据多病例总结得出,其原因还是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压力大、心理压力大、生活习惯等情况所影响。  
    
    龚树生教授告诉记者,随着现在人们生活的不规律,许多年轻人常常睡眠不足,这也是引致突发性耳聋的原因之一。现在许多学生、上班族的心理压力大,特别是一些白领,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致使出现突发性耳聋,从而引起突发的听力下降。  
    
    此外,现在年轻人喜欢听MP3、MP4等戴耳机的音乐工具,其实这对耳聋形成潜在的威胁。例如,现在有些年轻人经常在睡前戴着耳机收听音乐,使持续性的声音长期刺激人耳,严重者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并造成耳蜗内负责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和螺旋神经损伤,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和耳鸣。还有人长时间用耳机收听MP3或随身听,因过分追求音响效果而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将音量调得过大,听的时间过长,强音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系统,耳朵长久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之下,久而久之可使得一部分人听力下降,出现噪声性耳聋。  
    
    龚树生教授说,噪声对人的听力损害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可以恢复的,一种是不可逆的。如果说只是一次比较大音量的对声音的刺激造成的损失,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适当的用些药物,避免再次的声音刺激,可能一部分病人在一定的时间重新恢复到正常。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暂时性的愈益,或者是可逆性的病变;但如果反复的长时间多次的接触噪声,可能你一天觉不到,两天也觉不到,但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有可能这个时候检查发现听力下降。“这种就不可逆了,我们有一个名字叫噪声性耳聋,一旦形成这个往往是不可逆的。”   
    
    我国耳聋患者现状堪忧  
    
    目前,我国耳聋患者现状令人担忧。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听力语言残疾为2057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其中7岁以下儿童约为80万人。  
    
    耳聋从外表上看都是听不到声音,但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耳聋的性质是有区别的。  
    
    龚树生教授介绍说,外界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入,达内耳后经听神经纤维传入脑干及更高的听中枢。在听觉传导径路上任一环节出现病变都会引起不同性质的耳聋。外耳或中耳病变引起的聋称为传导性聋,内耳及神经传导径路发生病变引起的聋成为感音神经性聋。  
    
    凡在出生后即有听力障碍,或致聋病源潜存于胚胎者称为称天性聋。以感音神经性聋居多。其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母孕期药物中毒或病毒感染、宫内窒息、早产、子痫及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  
    
    尽早治疗 最大限度恢复听力  
    
    “耳聋临床上分为以外耳和中耳病变引起的传导性聋;以内耳和听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性聋;外中耳病变和中耳听神经共同病变引起的混合性聋。”龚树生指出,造成耳聋的原因很多,对耳聋病人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对传导性聋、混合性聋,要查清病因彻底治疗,改善中耳内环境和传音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听力。  
    
    “只要治疗及时得当,传导性聋大多能提高或改善听力,其中的一些患者听力能提高到正常水平。”龚树生教授说,某些感音神经性耳聋是可以治愈或提高听力的,如就诊及时的突聋、早期炮震性耳聋及某些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均可以使用药物治疗。而其他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所以,一旦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聋,就应该积极寻找致聋的病因,看能否针对病因做治疗。如果失去治疗机会,则依据耳聋的程度,可以选择配戴助听器或电子耳蜗等人工助听方法。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后要看具体病因和就诊时的情况,例如,就诊及时的突聋相当一部分能治愈。其他轻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需要佩带助听装置,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有条件者可以安装人工耳蜗等。  
    
    治疗混合性聋时,多数病例经治疗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提高,但因骨导听阈较高,听力改善有限,佩戴助听器是一个好的选择。  
    
    人工耳蜗 结束十聋九哑  
    
    我国的俗语“十聋九哑”,揭示了“哑”的实质是“聋”。龚树生教授提出,虽然目前的医学科学技术不能完全预防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却可以使先天听力障碍的患儿做到聋而不哑。  
    
    作为人工耳蜗中心主任,龚树生教授表示,随着人工耳蜗机器的不断改进以及耳显微技术的提高和耳神经外科的发展,重度以上感音性聋的治疗有了飞跃发展,人工耳蜗植入使“聋人”听到了声音,结束了“十聋九哑”的历史。  
    
    “目前我们国家植入人工耳蜗的数量还不是很大,现在主要是限于儿童。在国外儿童和成年人差不多一半一半,在中国主要是儿童。”龚树生教授透露,如果这个孩子需要做,同时又是在非常适合的年龄段做了人工耳蜗植入,又通过非常恰当的语言训练,这种孩子回到有声世界,和正常人一样自由交流,没有一点问题。  
    
    龚树生教授强调,人工耳蜗植入术就是通过耳显微手术将人工装置植入病人耳部,用它替代人类的耳蜗发挥作用,使全聋病人感知声响,并张口说话,从而使聋人回归主流社会,享受人生美好时光。  
    
    ———— 相关链接 ————  
    
    伤害听觉的七大黑手  
    
    噪音:龚树生教授解释,处于高噪音的环境中,听觉细胞便会劳损,如果只是短时间,劳损细胞可以复原,以85分贝计算,每天上限是8小时,超过限制,听觉细胞没有足够时间恢复,日积月累就会受损。   
    
    压力:“压力、疲劳、情绪激动、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肌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内耳微循环的小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内耳缺血、缺氧,造成内耳病变,导致内耳感音部分的损害,引起听力下降。”龚树生教授强调,一发现耳朵听不见,要抓紧治疗,一般发病当天治疗效果最好,一周以内开始治疗,约80%的病人可痊愈或部分恢复,发病后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  
    
    药物:药物性耳聋依旧是后天性耳聋常见原因的第一位。最常见的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其他有抗肿瘤药物、利尿剂、抗炎止痛药等。  
    
    年龄:听觉器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趋老化。人到60岁左右,大约有30%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  
    
    疾病:中耳炎、听神经瘤、耳硬化症等都是可能直接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通过早期治疗,多数人可以避免耳聋。  
    
    外伤:我们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事,某人一耳光下去把孩子打聋了。这是为什么呢?耳道很细,打耳光这个动作带动的高气压直接拍在鼓膜上,震动鼓膜,可能会伤害鼓膜以及听骨链,造成耳聋。  
    
    遗传:50%的耳聋是遗传的,有基因基础。有些孩子出生时是能听见的,后来也会失去听力。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