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事件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 作者:王涤非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7-13 14:46

  最近,“僵尸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无疑给公众带来了极差的心理体验。所谓“僵尸肉”,开始是指冷藏时间过久又非法进入食品市场的冻肉,后来发现有的竟然是战备肉,肉龄长达三四十年。之后,“僵尸”概念又延及其他产品,据报道,宁波市江北区市场监管部门在江北区一家冷库中,查出了该公司贮藏的超过保质期2年多的木瓜块和木瓜丁,数量达32.86吨,被称为“僵尸水果”。公众得知这些消息时的惊愕程度,用匪夷所思、惊见骇闻这些词恐怕都难以表达。

  这些事件超出了我们以往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食品不可能100%安全,但是以如此惊悚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还是极大地挑战了消费者的心理底线。我们必须反思。那么,“僵尸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警示?

  首先,输入性的风险不可忽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僵尸肉”来自境外。我们通常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进口的食品质量总不会太差。但这恰恰是认识上的误区。从前两年曝光的新西兰奶粉问题到现在的超过冷藏保质期的肉品来看,输入性的风险无处不在。处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形势下,对于进口食品,大家一定牢记两个“绝对不能”,即:监管部门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消费者绝对不能盲目迷信。

  其次,食品仓储运输环节监管缺失。在肉品走私过程中,有些不法分子从承接业务、运输到清关、货物交付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作为湖南省主要冷冻商品集散地的某个知名冷库,占地面积近180亩,是该省最大的冷冻商品批发市场。正是这个冷库,据长沙海关保守统计,在其每年进出库的80万吨货物中,境外来源不明的冻品竟占到了1/3。食品仓储运输环节一直都是监管中的短板,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此已增加了法律规定,希望由此事件为引子,拉开仓储环节严格监管的序幕。

  第三,食品溯源制度亟须健全。这些价格便宜、没有任何检验报告的“僵尸肉”,已经形成了一条违法产业链,包括运输入境、再加工、分销等。为逃避监管及检疫,不法分子刻意避开一线城市,主要销售市场定位为二、三线城市,其重点目标客户是小餐馆和夜市烧烤摊。可以看出,由于目前还没有健全科学完善的食品溯源体系,导致大量无合法证明、未经检疫的肉品流通到市场。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打击走私“僵尸肉”以及其他食品,亟须尽快建立食品安全质量溯源制度。

  第四,保障食品安全勿忘多部门联动。笔者认为,在食品安全治理这个大课题之中,在纷繁复杂的市场条件下,多部门联合协作是须臾不可少的。而这里所指的多部门,并不仅仅指“农田到餐桌”所涉及的几个有限的部门。因为永远不知道问题会在哪个陌生的节点发生,而管理这个节点的行政部门会立即成为防范食品风险的关键力量。“僵尸肉”进入国内,采取的是走私方式,而海关作为打击走私违法犯罪的专业执法部门与刑侦部门,将发挥其重要的威慑作用。让公众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海关已经在查禁走私肉品方面重拳出击,据央视7月5日报道,全国海关已经查获包括牛肉、鸡肉、三文鱼、银鳕鱼等走私冻品共计42万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