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 国内20家乳企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亮相
随着近日伊利股份(600887.SH)业绩的出炉,国内乳业上市公司业绩已悉数亮相。纵观20家乳品企业业绩,当前乳业在消费升级和运营升级两大背景下,市场集中度有明显提升,一批区域乳企逐渐式微,腾出了市场空间,行业正在向龙头乳企聚集。
业内人士指出,从年报情况看,当下是中国乳业“最具机遇的时代”,也是中国乳业“倍感压力的时代”。
说“最具机遇的时代”,是因为国内乳制品需求复苏,消费升级背景下行业量价齐升,例如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在产品结构及强通路的支持下终端增长提速,市场集中度依然稳步提高。今年上半年,伊利以总营收近399.43亿元再度稳居行业首位;蒙牛以344.74亿元紧跟其后。
说“倍感压力的时代”,是因为一些区域乳企以奶源为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逐渐掉队。根据目前已发布业绩的4家原料奶企业来看,业绩均呈现亏损状态,整个原奶市场持续低迷。其中中国圣牧上半年预期亏损11亿元;现代牧业上半年亏损1.4亿元;原生态乳业上年同期亏损达1700万元,上半年亏损还将扩大;新疆西部牧业因近三年连续亏损则面临退市风险。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称,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分化已经成为一种行业趋势,目前乳业行业中伊利强者恒强,并不断拉大和第二梯队的差距。
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竞争全面升级
乳品消费升级、逐渐高端化带来新的变化,是各大乳企争相寻找新的制高点。伊利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伊利加速健康食品的研发进度,推出了植物蛋白饮料“植选”系列豆乳、功能型饮料“焕醒源”、果昔酸奶饮品“果果昔”、女士配方奶粉“优悦”、高端饮用型酸奶“畅轻PET”等产品,截至上半年末,伊利新品销售收入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伊利的高端产品占比已经高达近50%。
作为一个产业链相对较长的行业,乳品行业只有上中下游形成整体的资源融合,才能充分释放出创新合力。在这方面,伊利搭建了包括大洋洲、欧洲、美洲等乳业发达地区在内的全球资源体系,供应商遍布3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际知名企业利乐、康美、杜邦等在内的700多家企业,涉及原辅材料、无菌包装、智能设备等多个行业。其中,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基地生产的“金典”新西兰进口牛奶、“柏菲兰”牛奶,已在国内相继上市。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便利店等新兴渠道逐渐兴起,伊利积极布局新兴渠道,对公司电子商务渠道平台资源进行整合、扩展APP和微信等渠道,目前已经开拓了电商、便利店、餐饮、药店等新兴渠道,其中电商深入到乡镇,2017年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130%。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渠道为公司构建了强大的护城河。凯度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伊利常温液态类乳品的市场渗透率为81.2%,比上年同期提升了2.7个百分点。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婴幼儿配方奶粉在母婴渠道的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