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作者:     来源: 2018-11-12

《中国医药报》社食品新闻部 郭婷



好记者讲好故事:被拒的一百次


郭婷


  入职三个多月来,因为采访被拒绝的次数累计起来得有一百次了。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菜鸟”记者,最开始的每一次采访几乎都是状况百出,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闭上眼睛,思绪回到了6月下旬的第一次部门例会,当时,同事正在热烈地讨论选题策划。我自告奋勇地蹦出一句“我能写奶酪啊”,因为奶酪曾经是我研究的课题,再熟悉不过了。


  洋洋洒洒,一篇自认为奶酪产业的新闻稿件很快就“出炉”了。交给部门主任后,她一副大跌眼镜的吃惊状看着我:“新闻稿件里竟然一个采访对象都没有,写法完全就是毕业论文嘛”。但她仍然鼓励我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再补充采访一些业内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还是可以改成一篇挺不错的新闻稿的。”


  第一次的电话采访,打给了一名知名乳品企业的部门经理。在打电话采访之前,我查阅了这家企业有关奶酪产品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稿件列出几个拟采访的问题,练习了一遍又一遍的自我介绍。终于怀着忐忑的心情播出了号码。“嘟——嘟——嘟——” 等待对方接通的时间漫长得好像怎么也过不完,最后是无人接听。我长舒一口气,甚至庆幸没有接通。


  平复了紧张的情绪,五分钟后,我又拨了过去,依旧是无人接听。就在我心里已经默认无人接听、再尝试最后一次时,听筒里传来一句“喂,你好”。瞬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说什么,甚至连那句已经练习无数遍的自我介绍都忘记了。当最终磕磕巴巴地说出我是谁、要干什么时,他很直接地告诉我“没时间”。于是,我匆匆挂断了电话。


  冷静下来我才意识到,其实对方态度很客气,如果我能鼓足勇气,追问他是否可以换个时间、交换一下微信或者邮箱,那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可惜我太紧张,主动放弃了这次采访机会。于是,从第二个电话开始,我就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多追问、多争取机会。


  时间很快来到七月,我们部门迎来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这场宣传硬仗,我也迎来了第一次会议采访的机会。在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新时代中国乳业的全面振兴”分论坛上,我找到三元食品的参会代表,虽然内心有些紧张,但还是故作淡定地向她作了自我介绍并提了问题,最后还要到了联系方式。初稿写完交给部门主任后,相较上一次,她面色缓和了许多,还指导我梳理文章脉络,指出稿件的不足之处。随后,我又找采访对象补充采访。几经周折,《奶黄金迎来黄金时代》这篇深度报道终于在八月见报了。


  经过食安周密集的会议采访及多篇稿件的写作锻炼,我慢慢摸索出一些采访的门道,随后的采访也顺利了许多。


  这其中,采访庞国芳院士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严谨、字斟句酌的态度特别令我敬佩,也感染并促使我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敲下的每一个字。反复的推敲、修改,多次打电话、发邮件沟通,稿件改了一遍又一遍。距离出报的时间越来越近,部门主任和版面责任编辑都很关心我的进度,给我指导意见,鼓励我和庞院士多沟通、多修改。还好,在最后期限前,庞院士对稿件给予了肯定。事后,当我再次打开电脑,看着文件夹里标题为“改稿1、2、3、4、5”的文档时,我无比的感动和感激,感激慈祥善良的庞院士,更感激支持鼓励我的同事们。在大家的鼓舞下,我又先后采写了一些我不熟悉的新兴领域,如无人零售、区块链;一些年轻人推崇的热点,如网红月饼、网红茶饮等,其中《网红茶饮还能红多久》这篇稿件还很荣幸地被评上了报社8月的好稿,这更给了我动力。


  随着采访成功率的提升,我渐渐明白,采访需要技巧,需要在对的时间打给对的人,需要语言恰当表述清楚。现在再回想最开始的采访被拒绝,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妥、选择时机不好。刚刚作记者时的每一次被拒绝,不是不难受、不失望、不质疑自己,而是大家的不断鼓励、主动的帮助,才让我化解了难题,才能在被拒绝之后反思提升,重整旗鼓,再向下一个选题出发。


  虽然每一次被拒绝心里都不太好受,但却是我成长进步的一笔财富。正是这一次次的被拒绝和领导同事的鼓励与帮助,我才能不断地反思提升,向下一个选题出发。(作者系《中国医药报》社食品新闻部实习记者)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