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药品> 科普>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伤肾!

作者: 刘震    来源: 上海药讯 2018-12-06

  传统认为中药以天然动、植、矿物为主,毒副作用较少,临床应用较为安全。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许多人过分迷信中药,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物质”没有毒副作用而长期、超量、盲目服用,甚至把某些中草药当成保健品来使用,忽略了“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导致有关服用中草药后引起肾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


  中药引起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在用药1-2天至数周内发生。初期常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或伴腰痛、尿血等,很快出现尿量减少以至尿闭,氮质血症,嗜睡昏迷,抽搐惊厥等。


  2、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呈隐匿起病,在用中药数月至数年内发生。起病缓慢,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往往在数月至数年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变较难逆转。


  3、肾小管酸中毒并范可尼综合征


  为缓慢进展的小管间质性肾病,多为小剂量或正常剂量长期服用所致,最终可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植物药: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朱砂莲、细辛、雷公藤、苍耳子、苦楝皮、牵牛子、大枫子、马桑子、洋金花、千年健、大枫子、山慈姑、使君子、马钱子、鸦胆子、相思子、皂荚、巴豆、肉桂、商陆、甘遂、大戟、芫花、草乌、钩吻、昆明山海棠等。


  矿物药:砒石、砒霜、雄黄、红矾、朱砂、轻粉、铅丹、升汞、胆矾、密佗僧等。


  动物药:斑蝥、蜈蚣、蜂毒、全蝎、鱼胆、水蛭、海马、红娘子、麝香、蟾酥等。


  使用中药致肾损害的常见原因


  1、长期/超量服用中药造成慢性损害或蓄积中毒


  马钱子、鸦胆子、肉桂等植物药长期服用容易在体内蓄积而致慢性肾损害,益母草、车前草、含羞草等药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并不大,按常规用量是不会产生肾毒性的,但如果用量过多也会产生急/慢性肾衰竭。


  2、对中药毒性认识不足,滥用或误服有毒中药


  中药既有名称相同而药物不同,又有药物不同而形态近似者,因此服用不当可导致中毒性肾损害。虽然关木通、广防己、汉中防己因含有大量马兜铃酸成分已被禁止作为药物使用,但是民间仍有人因为误服这些药物而导致肾衰竭。


  3、炮制或煎制方法不当导致中药毒性增加


  一些中药毒性较大,需通过炮制降低毒性,如苍耳子含毒蛋白、苍耳毒甙等成分能损害肾脏实质细胞,使肾小球变性坏死,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果恰当炮制可去除毒蛋白,减少肾脏损害。


  4、中西药配伍不当而致肾损害


  山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等中药因富含有机酸,与磺胺类药物合并应用会因酸化尿液致磺胺药的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引起泌尿系统严重的不良反应。


  5、因特殊体质导致过敏反应从而造成肾脏的损害


  机体特殊反应状态下,某些中草药可作为过敏物质,进入人体内导致全身过敏,从而引起局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如何避免中药引起肾毒性


  1、消除“中药无毒”的片面观点,不能“恨病吃药”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草药无毒无害,应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古代就将中药称作“毒药”,并且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传说,而《周礼·医师章》中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说明中医不但不否认中药的毒性,而且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即使是无毒之药,用量过大或滥用,也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因此应走出“中药无害”的误区。


  2、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用量及疗程


  不能忽视中医理论而简单地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去使用中药,或者迷信单方、秘方,不加分析盲目地使用中药或者中成药,不要随意更改药量、剂型及服法,不要长期使用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如马兜铃、天仙藤、细辛等),如须长期用药则要监测其肾功能,若出现肾功能损害应及时停药。


  3、注意自己是否为特异体质


  少数过敏性体质及特异性遗传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与众不同,其出现肾毒性往往与药物的药理毒性及用法用量无关,完全由患者本身体质所致。此类患者应对医生说明病史和体质情况,加强对所服药物的监管,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及时检测、及时就诊。


  总之,如古文所说:“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不论西药还是中药,这种“毒”性正是它的治疗原理所在,运用得当,便能治病;运用不当,其“毒”性便成了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在正规医院中医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疗。(上海长征医院药学部 刘震)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