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时事要闻>

[改革开放·百姓“菜篮子”变迁]青岛李村大集积淀百年韵味焕生机

作者: 张玲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2018-12-13

 

李村大集搬迁前的腊月集盛况


       每个在山东青岛长大的孩子,一定都听说过李村大集,童年时也一定被大人们带着去过李村大集。尤其是春节前准备年货的时候,大个儿的开花馒头、红彤彤的春联和鞭炮……几乎每个青岛人的记忆里都有在李村大集赶集的片段。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市集,在改革开放后更是焕发了勃勃生机,进入繁盛时期,成为青岛市乃至周边名气最响、规模最大、商品最齐全的市场。


  作为青岛市重点“菜篮子”工程,2016年7月,李村大集从原先的河道旧址搬进了重庆中路综合市场内,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搬迁、改造、扩建,成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农贸市场。从露天大集变成室内市场,李村大集变得更现代、更规范,但那种朴实的风格、韵味却始终未变,仍是青岛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盛况: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原是青岛市李村、沧口和城阳等地及周边百姓采购生活物品的集中区域。新中国成立前,李村大集已跻身山东省四大集市之一。1928年的《胶澳志》对李村大集的交易情况有过记载:“李村大集逢二、逢七为集日,利用李村河的沙滩为临时市场,其买卖之繁盛,可谓‘首屈一指’。每年的72个集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皆汇集于此,年均每次临时卖店约1200家,鱼类、杂货、种子、钱摊、食物摊不计在内,其陈列物品的总值,每次不下9000元(银圆)。”


  老青岛人常说,在李村大集“没有买不到的,只有找不到的”。大集上的交易品种形形色色,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冰糖葫芦、老旱烟、被罩床单、锅碗瓢盆等,随处可见。一年之中最热闹和喜庆的要属腊月集。腊月集上除日常消费品,如新衣、新帽、布匹、百货、食品等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之外,还有琳琅满目的应节年货,烟花爆竹、年画春联、窗花门神、灯笼蜡烛……李村大集变成一片火红的海洋。


  据了解,李村大集曾在1952年至改革开放前经历过三次大搬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李村大集搬回河道上并迎来了爆发期。政府大力发展地方民营经济,出资对集市环境进行改造,大集的交易量每年呈数倍增长,李村大集逐渐成为民间贸易的龙头和连接青岛城乡贸易不可缺少的纽带。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12年李村大集成功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沧区副区长魏晨雪介绍,李村大集除了经历三次较大的搬迁外,还经历多次的基础设施改造。20世纪90年代,区政府对集市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对河南岸硬化地面,设立了台式摊点,辟为海产品市场,为固定摊点,改为全日市场。2000年以后,李沧区政府又投入百万元对大集进行改造,用花岗岩大理石铺设地面1万多平方米,集市环境得到更大改善。但由于地势低洼,李村河一到夏季常发生洪涝灾害,李村大集每年都有商铺被大水淹没,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由于年代久、人员多,李村大集形成了垃圾不能及时清理的状况。每到集市开张,人群穿梭不止,也让附近的道路交通常常陷入瘫痪。李村大集要再图发展,必须再次进行搬迁升级改造。


搬迁:井然有序整洁一新


  2016年7月,李沧区政府和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对李村河景观蓄水段进行全面整治,并将李村大集整体搬迁到重庆中路新址。现在,超过2.34万平方米的室内李村大集已经成为李沧区新商圈的代表,钢架构摊位和排水、排污设施的改造升级,让新的李村大集变得干净明亮、井然有序。


  新建的李村大集分为农贸市场、服装百货市场、茶叶市场、花卉市场、传统赶集区和停车区。其中农贸市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设摊位约700个,营业房168间,经营业户300余户,全部是原李村大集老业户。


  30年前,王玉贵只身一人来到李村大集做起炸脂渣生意。30年来,王玉贵结婚生子,从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的中年大叔,唯一没变的就是他的脂渣生意。“从起初大集河道中一个破帐篷搭成的小门脸,到如今铮明瓦亮的钢化玻璃房,我没想到变化会这么大。油炸食品的油烟会造成环境污染,当初搬迁时我还担心新大集不要我们了呢,没想到,市场专门安装了抽油烟机和排气管道,让我这个传统的小摊贩变成了一个干净、体面的生意人。”王玉贵感慨道。


  从1980年开始就在李村大集摆摊做服装生意的74岁的老业户吕龙聚也对搬迁后的环境非常满意。他说:“原来在河底的时候,都是露天做生意,风吹日晒的,特别是夏天,一下雨整个河底就乱套了。现在,没有了安全隐患,设施也比以前好了。以前在旧大集,我的摊位有6~8米宽,搬到新大集变成了12米。”


  李村大集香油作坊主张永喜高兴地说:“搬迁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被淹了!”张永喜记得清楚,那是2007年的一场暴雨,当时雨下得太突然,整个李村河中游河段一片汪洋,水位上涨得太快,大批商贩和货物被困在河道中,张永喜的作坊也未能幸免。当时他刚从河南运来的10吨芝麻,全被雨水泡了,4台从韩国引进的机器也进了水和沙,总共损失了20多万元。此次李村大集搬迁,全新整洁的环境让张永喜非常满意。


升级:现代规范“四星”标杆


  李村大集新市场分为南北两个大厅,外立面以黄色为基调,市场内部棚面采用彩钢瓦和阳光板间隔搭配,既能防雨雪又不影响采光。一楼中间摊位设计成“L”形,每两个摊位组成一个长方形。农贸市场通道两侧分别是果蔬区、粮食区、调料区和生肉区,摊位全部都是钢结构。此外,市场还设有蔬菜检测室,严格实行肉菜追溯管理制度,落实索证索票备案制度。业户配备统一的服装、购物袋、垃圾桶、电子秤和“三防”设施。大集各个区位全部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以方便业户及顾客的交易。2017年,李村大集被评为青岛市“四星级农贸市场”。




  大集的水产海鲜区最是新鲜诱人。一年四季,大集都有活海鲜,日照的螃蟹、沙子口的立虾、红岛的蛤蜊以及威海、王哥庄等地的八带鱼、虾虎,还有新鲜的刀鱼、鲅鱼、鱿鱼、鲳鱼等,海产品不下百种。干海鲜有海参、鱼翅、海米、鱿鱼、干贝、蛤蜊肉、银鱼、乌鱼等,品种也有30多个。“原先水产区脏乱差,如今市场专门铺设了地下污水管道,所有的污水都会进入单独的排污管道,难闻的鱼虾腥臭味再也闻不见了。”卖了15年海鲜水产的李时辉一脸的幸福。



  干净卫生的环境加上规范管理,新李村大集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吸引众多青岛市内外以及潍坊、日照、淄博等地客商前来投资。来自韩国仁川的林曦月已经在青岛工作10年了。她说:“我之前就经常逛李村大集,听说李村大集要搬迁,我就租了一个摊位专门做泡菜和寿司、包饭,真没想到生意这么好。”据悉,李村大集中还有很多外国人做服装和餐饮生意,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李村大集原址已由政府投资3.9亿元,进行了河中游蓄水、景观绿化、桥梁亮化等改造。现在,李村大集旧址变成了青岛人休闲赏景的“城中花园”,展现着李村河的别样风情。



  留住乡村集市的味道


  作为一个地道的青岛人,儿时每当过年,我都会央求妈妈带我逛一逛年味十足的李村大集,不去逛年集就好像这个年没过一样。在青岛,李村大集是妇孺皆知的地方。对小朋友而言,它是香甜可口的零食、稀奇古怪的玩具和春节鞭炮的代名词;对老人而言,它是一种家人相聚的幸福回忆。


  因此,李村大集要搬迁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当地人一开始都很不理解,怕失去原汁原味的乡村集市味道,因为李村大集不单单是一个农贸市场,还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与情怀,更是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沉淀下来的一种民俗活动。


  过往,李村大集以农历逢二、逢七为集日,利用李村河的沙滩为临时市场,辐射方圆百里,物品丰富,买卖繁盛,流传久远。从李村大集建成之初,集市上就有各种民间文艺演出活动,柳腔戏是这里群众喜爱的戏曲,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快书也是从这里发迹。除此之外,拉洋片、变戏法、打渔鼓、打莲花落、练把式卖艺的,比比皆是,李村周围村子里的秧歌、锣鼓、高跷、彩车等也远近闻名。李村大集实际上已成为李村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集聚地。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集市逐渐往室内发展,大型商场取代了露天大集。在很多人看来,农村集市与城市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非此即彼的。但通过李村大集可以发现,集市能够在城市中扎根、生长,甚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令人高兴的是,经历搬迁后的李村大集并没有失去原有的传统文化氛围。尤其它保留了一片赶集区,依然在逢二、逢七的时候热闹非凡。如今,李村大集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青岛周边城市甚至全国各地的人在腊月集和年集的时候慕名前来,感受体验中国传统的“年味”文化。



(责任编辑:于海平)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