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科普> 舆情研究>

网红饮品曝“黑幕” 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 桂琳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食品药品网 2019-01-10

  网红食品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餐饮往往在店面装修、菜品卖相名字上做足功夫,然而,从业人员素质、食品安全意识经常不能与其“名头”匹配,警惕“网红”变“网黑”。


  热议程度:★★★☆☆


事件概述


  近日,北京电视台记者卧底某饮品店,发现“新鲜”饮品的众多内幕。如店员直接用手挤茶包里的汁液;店员制作新鲜水果汁时,期间一直未戴手套,蓝莓甚至都未清洗就直接扔进了榨汁机;表面上店里摆放了很多新鲜的水果,但真正用来榨汁的是发黑的芒果等。种种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2018年4月28日起,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启动了全市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对全市自制饮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上岛咖啡等132家餐饮单位在人员、资质等方面不合格。


  2018年5月6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外通报,将首次采取不事先透露监管人员身份的“神秘买家”抽检方式开展抽检。同时,将重点对网上自制饮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检。此外,三大外卖平台将制定方案,凡是未取得相应资质从事网上自制饮品销售的商家应当立即整改,下线相关产品。


图1 “网红饮品乱象”舆情走势图


舆情走势


  从整体舆情走势看,如图1所示,呈现“山峰式”特征,网民关注度远高于媒体关注度。


  第一阶段:北京电视台及微博平台联动,曝光网红饮品黑幕,舆情发酵


  2018年4月28日,BTV生活频道《生活这一刻》栏目播出《记者卧底饮品店 新鲜果汁内幕多》,节目曝光后,并未引起舆论较多关注。次日,北京时间旗下突发新闻短视频账号@时间最现场发布【饮品店触目惊心 店员手挤茶包直呼恶心 发黑的芒果继续榨汁】,网民关注度不高。


  2018年4月30日,BTV生活频道官方微博@BTVi生活发布【饮品店触目惊心 店员手挤茶包直呼恶心 发黑的芒果继续榨汁】,@新京报、@头条新闻等转载。在微博的带动下,舆情升温。


  2018年5月1日,相关信息在微博平台继续发酵。@人民日报发布【触目惊心!饮品店用发黑芒果榨汁,去年冷库里的苹果继续用】,曝光饮品店为royaltea饮品店。@每日经济新闻、@观察者网等媒体官方微博转载。


  第二阶段:新闻网站大量转发,信息量攀升至最高峰,舆情爆发


  2018年5月2日,相关信息猛增,达到监测期的最高峰。BTV新闻《都市晚高峰》栏目播出《北京:记者卧底网红饮品店 卫生状况堪忧》。新华网、澎湃新闻、北青网等网站大量转载。


  微博平台上,@中国新闻网发布【曝光!你爱喝的网红饮料可能比刷锅水还脏】,引爆舆论,转发达17079人次,评论14168人次。


  微信平台上,微信公众号“都市快报”发布《触目惊心!记者卧底网红饮品店,发现很多人爱喝的这种饮料,可能比刷锅水还脏!》,综合BTV生活频道和微博的信息。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等进行转载,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


  第三阶段:北京市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受关注,信息量再次攀升。


  2018年5月3日,法制网、中新网等以《北京启动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北京专项整治夏季食品安全 首轮检查自制饮品》等为题,对北京市开展的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行报道。BTV新闻《都市晚高峰》对整治活动进行视频报道。


  2018年5月6日,《法制日报》刊发《北京食药监局开展“神秘买家”抽检》进行报道。网易、凤凰网等多家媒体转载,信息量增加,舆情有所反弹。


  2018年5月8日后,相关话题减少,舆情逐渐回落。


舆情点评


  近年来,网红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但是网红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被媒体曝光。网红食品本就因关注度高而“红”,具有低安全风险和高舆情风险的特点。在事件曝光最初,媒体只是说“某饮品店”,并没有指明饮品店的名称,关注度也较低。而当被媒体挖出该饮品店是“皇茶”后,新闻媒体纷纷在标题上特别突出“网红饮品店”,舆情才开始迅速升温。可以说,网红食品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就本次事件的回应处置来看,对于北京电视台的曝光,北京市监管部门反应迅速,检查执法的细节、阶段性检查结果都能够通过媒体公布。此后,夏季食品专项整治以及“神秘买家”抽检制度获得了较多关注。媒体报道多以整治成果、暴露出的问题、创新举措等为关注点,较为正面和中立。在报道中,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不回避、不护短,公布了查处的违规商家,并指出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从效果来看,舆论引导较为成功,值得肯定。但是据媒体报道,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从4月28日起,便启动了全市自制饮品专项监督检查,可是报道寥寥。直到5月3日,饮品店事件曝光之后,才加大了相关工作的新闻宣传力度,容易让公众产生事后诸葛的印象。因此,重视和加强日常的新闻宣传报道对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尤为重要。


  网红食品在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更为多见。由于大城市的人们的消费能力较强,网络的普及率、可及性以及使用能力等方面水平更高,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更加讲究生活品质。在这种消费心理下,他们追求时髦、追捧时尚饮食,口口相传的饮食成为风尚。而网红餐饮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往往在店面装修、菜品卖相、口味和名字上做足功夫,甚至出现雇人排队营造抢购氛围来增加关注度的情况。因此,北上广的都市类媒体也更加关注话题性很强的“网红”,如北京的媒体《新京报》、上海的媒体澎湃新闻、广州的媒体《南方都市报》等,在这类事件中的参与热情较高,它们的读者群体相关契合度更高。而监管的宣传工作也可以“蹭热度”,对这些媒体多加利用,做好议程设置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红食品出现至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对于舆情风险较高的食品,还应该更加主动作为,将监管前移。不妨借鉴上海的监管方式,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进行有针对的监管,让监管跑在食品安全风险前面。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