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企鹅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作者: 张巍    来源: 《121种罕见病知识读本》 2019-02-25

  1.什么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是一组以脊髓和小脑损害为主要特点的遗传性神经变性疾病。曾用名Marie共济失调、遗传性橄榄桥小脑萎缩、小脑橄榄萎缩或脊髓小脑变性等,其病理改变特点是小脑变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本病由一系列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已有超过35个类型,发现了29种基因突变。许多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的基因缺陷尚不明确。通常在成年期发病。其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是第二大常见类型,而3型是最常见类型。


  2.这个病最常或最早会出现哪些异常?这个病最常出现什么症状和体征?


  不同类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首发症状和病程不相同,病情严重和致残程度也不相同。主要症状是进行性行走、言语和手部精细动作困难,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是行走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讲话不清楚、头晕和吞咽困难,导致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患者多在30多岁发病,如发病延迟,很可能病情较轻和进展较慢。核心症状是小脑损害导致的走路不稳和拿物不准,合并不同程度的眼外肌瘫痪、四肢无力和肢体发僵、肌肉萎缩。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发病年龄为40~50岁,出现走路不稳、拿物不准、眼球运动缓慢,出现四肢感觉障碍和腱反射消失等,有些患者合并痴呆和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又称为Machado.Joseph病,成年发病,临床表现除前面提到的走路不稳、拿物不准症状外,还有眼球突出、复视、肌张力不全和帕金森症状。睡眠障碍常见。


  其他常见类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也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突变的基因不同。


  3.有确诊的方法吗?怎样确诊?


  不同类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重叠,基因检查是唯一确诊和分类途径,但是仅60%可明确致病基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多谷氨酰胺重复序列病,在正常人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基因出现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重复次数小于36次,大于45次会发病,如果在36~44次之间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协助诊断。正常人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基因出现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重复次数小于31次或大于32次将会发病,重复次数为32或者33次一般发病较晚,重复次数超过100次可以在婴儿期发病。正常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基因出现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重复次数小于44不会发病,位于45~51次可能发病,大于52次则确定发病。


  4.这个病能治疗吗?怎样治疗?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没有治愈方法,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对抗疾病本身。药物治疗的对象包括震颤、强直、抑郁、痉挛和睡眠障碍等。


  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自我照顾,推迟和减轻致残的程度和时间。作业治疗主要是帮助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使用一系列的用具,包括拐杖、轮椅等,以及辅助书写、进食和自我照料的用具。言语治疗师的训练和言语辅助仪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沟通。


  5.得病后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平均生存期为19~25年,如果进行恰当的医疗看护和药物治疗,特别是减少窒息和食物反流,生存期有望延长。确诊本病需要每3~6个月进行神经系统情况评估和调整治疗干预方案,在生活上患者需要戒酒,避免应用神经毒性药物,避免操作机器如驾驶和登高等行为。


  6.这个病会影响患者的家人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后代有50%的概率患病,且男女发病概率相等。因此患者家族成员妊娠前一定要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7.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大多数为多聚谷氨酰胺重复序列病,以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为例,病理上的主要特征是橄榄桥小脑萎缩和变性,主要影响小脑浦肯野细胞和齿状核。由于致病基因ATX1的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的重复序列不断延长,导致富含多聚谷氨酰胺的突变蛋白1进入细胞核造成蛋白错误折叠,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死亡。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多聚谷氨酰胺扩增序列逐代传递而不断延长,经常导致逐代发病提前和表型更为严重,称为遗传早现现象。部分类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为DNA的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重复序列的扩增,而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重复的不断延长是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的滑链错配所致。


  8.得了这个病应该到医院找哪个科室的医生诊治?


  对于怀疑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建议找神经内科或遗传科医生,确诊后的治疗中还需要康复治疗师的参与。患者及与其有血缘关系人员生育前,应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遗传咨询。女性再次妊娠时,可在孕早期或中期到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院产科就诊,确定胎儿是否正常。(张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本文摘自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121种罕见病知识读本》,主编丁洁、王琳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