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药品> 中药>

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 余晓慧    来源: 医药卫生报 2019-02-26

  当前,广大群众注重健康、美好、幸福的生活方式;发挥中医药特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福祉,是时代赋予中医药行业的职责和担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发力。


  弘扬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伟大作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医文化的基础。作为中华文化精华的《周易》与中医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的“五行”学说来自中华文化;《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医相辅相成的结晶,中医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相互印证。它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在维护群众健康的同时,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具有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所以中医药文化具有广泛塑造人、影响人的功能。中医药文化具有广泛传播的内在潜质。


  因此,要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特别是中医药健康文化。若一种文化深入人心,也会带来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这将使全民参与健康建设,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具体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文化平台、加强中医药文化体验、开展中医药知识教育、开拓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发展互联网媒介传播等路径进行宣传,使其深入人心,促进群众享有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倡导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熏陶,富有深邃而又广博的哲学内涵,是对生命、健康全方位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强调顺应天时变化而养生。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变化调整起居时间和生活方式。中医的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法,是顺应人体十二脏腑的盛衰开合、气血运行的时间节奏的方法,是一套完整的养生体系。《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阶段养生法,以十为周期。《黄帝内经》养生经有“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的文字记载。这充分揭示了人体顺应天时变化的生理状态。


  第二,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的养生观更加注重心理健康。《黄帝内经》中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文字记载,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心理调养与身体健康,两者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三,阴阳和谐的健康观。阴阳和谐才能健康,养生的目标就是促使身心、阴阳和谐。太过和不及则易患病,人体需要和谐,刚柔相济,阴阳和谐,人体才能健康。反之,饮食五味偏嗜,七情过激,劳倦太过都会损害健康。


  《黄帝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文字记载。这说明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非常重要。


  第四,传统功法的形神观。中华传统养生功是经过古人长期实践、分析、总结后,流传下来的多种易学易练的功法。比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洗髓经、太极拳、武当拳、形意拳等,这些功法运用了传统的导引、吐纳、武术等方式,通过活动筋骨关节,调节气息,宁心安神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总之,中医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真理,正因其道法自然的理论根基,如果能够遵循之法,则是健康长寿的源泉所在。健康中国建设就是将健康理念渗透在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行为中,而中医养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实践证明的健康文化,在全社会倡导中医养生文化,是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的第一环节,是健康的基石,也是助推健康中国的有力举措。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中医能够根据人的体质和五运六气、天人相应等理论,采取相应措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以预防疾病发生;在既病之后能够防其传变,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亦能防止疾病复发。能够积极掌握疾病的控制权,达到治疗疾病的“上工之术”。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把影响人健康的诸多要素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相辅相成。


  因此,在当前推进的健康中国建设中,要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树立中医思维,走好中西医结合道路,将“治未病”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当前医学发展的“法宝”;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融会贯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助推健康中国建设。(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