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时事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曾芳:突出中医药特色,走好人才分类评价“最后一公里”

作者: 康绍博 蒋红瑜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食品药品网 2019-03-12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实习记者康绍博 记者蒋红瑜)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曾芳呼吁,立足中医药学科特色,完善中医药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曾芳表示,人才评价机制是人才发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建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设计较为全面、合理,在识才、用才、聚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


  但在中医药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方面,曾芳认为,目前中医药的学科特色仍然不够明显,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学科背景、从业类别、研究类型体现得还不够明确,中医药人才的“分类评价”还需进一步细化。同时,中医药专业门类较窄、中医理论的国际认同还不够广泛、占有的科技资源相对较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科技人才评价。


  针对上述情况,曾芳建议中医药人才的评价从重成果向重能力转变。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医学学科,其理论和实践带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中医药的很多原创性成果,尤其是理论成果难以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因此,在人才评价中,不能过分偏重成果(“存量”)评价,而应重点评估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工作状态。对于原始创新难度较大的中医文献、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应适当减少考核频次、延长评价周期,给予研究者人才足够的时间进行长期积累和持续研究。


  此外,中医药人才评价要体现学科特色。一方面,要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等科研活动中,加大对中医药学科的扶持力度,可在科技部、教育部现有人才项目中设立“中医药”绿色通道。充分考虑中医药学科特点,尊重其在人才、机构评价、项目和成果评审中的话语权,发挥评价机制指挥棒的正向激励作用,在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释放中医药人才活力。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的评价要在同行评价中体现“中医声音”,对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应尽可能保障专家的多样性,尤其是在高级别的项目和成果评价中,要尽量采取中医药“小同行”为主、医药“大同行”专家为辅的模式。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