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科普> 健康管理>

饭后老腹痛,留神缺血性肠病

作者: 张望德 王琪    来源: 人民网 2019-03-28

  赵大娘70多岁,近半年来时常感觉肚子不舒服,特别是饭后,经常腹胀腹痛,人消瘦了不少。这天,赵大娘在吃过早饭后,既想呕吐又想解大便。到了晚餐后症状更加严重了,不仅呕吐多次,还便中带血,这可吓坏了家人。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赵大娘,是她的肠道缺了血。


  肠道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水的重要器官,而这些活动都要依赖肠系膜上动脉提供的充足血液来完成。缺血性肠病是供应小肠、大肠的动脉供血不足(或者淤血),致使所支配的肠段缺血、肠壁营养障碍。该病可分为急性、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是中老年人特有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逐步升高。


  缺血性肠病症状多种多样,其中腹痛、便血和腹泻是主要表现。慢性缺血性肠病多是血管狭窄导致,主要表现为腹痛、间断便血、肠排空障碍(表现为腹胀、排便次数减少)。同时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由于病人进食后腹痛不适,病人常通过减少进食来缓解症状,继而出现消瘦。


  急性缺血性肠病常是由于狭窄的肠系膜动脉血管突然被血栓堵塞所引起,发病急、病情重,诊断困难,病死率较高。急性缺血性肠病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肠激惹的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血便;二是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肠坏死及腹膜炎表现,如腹部压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腹胀渐趋明显,肠鸣音消失,呕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或排出血便。


  缺血性肠病治疗应以减轻肠道缺血损伤、促进修复为目的。慢性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大多可以进行微创介入治疗,主要是用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动脉血流、降低复发机会。急性肠系膜缺血常需要及时进行动脉栓子摘除术、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及静脉取栓术等,争取恢复缺血肠管的血运,保留有生机的肠管。尽管如此,急性肠系膜缺血经及时治疗的死亡率仍高达50%~80%。因此广大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房颤者,如果突发腹痛,要警惕急性缺血性肠病可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张望德 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系 王琪)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