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药品> 曝光台>

迷信“聪明药”,拔苗助长的毒药

作者: 张炳剑    来源: 钱江晚报 2019-04-08

  近日,浙江省良渚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正中心副主任胡钟鸣给本报匆匆打来电话告知,最近突然集中接到三四个家长关于“聪明药”的咨询;杭州有些医院也有家长带着已经服用过“聪明药”并且出现异常状况的孩子来就诊。据了解,这种药物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流通较广。


  报道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因孩子临近高考时成绩排名下降明显,当时听说了“聪明药”的功效。虽说也担心过这药会不会有副作用,甚至还咨询过一位医生朋友。但最后还是架不住临近高考的压力,以及跟风从众的心理,给孩子吃了“聪明药”,如今孩子出现了失眠、脾气暴躁的问题。


  据了解,所谓 “聪明药”,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早已被国家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进行严格的管理。更可怕的是,其作用机制与冰毒相似,极易成瘾。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就给孩子喂这种近似毒品的药,如此糊涂的做法,家长应该好好反思。


  当然,不排除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此确实不了解,真把它当成了灵丹妙药,这也反映出大家缺乏对药物的科学认识。而更多的则与上述这位母亲类似,其实也知道是药三分毒,却扛不住大家都在吃的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吃,就输在了这条起跑线上。这种心态很普遍,也是造成孩子诸多问题的主要因素。就像明知道补习班已经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了,却还是拼命地加码,怕的就是别人上了自己没上,就会被超过了。也有家长甚至可能对药物有所了解,却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只要挨过了高考,就马上停药。不曾想,“药不能停”成了现实的谶语,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管出发点和动机如何,背后说到底还是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内心的焦虑在作祟。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来源于家庭。有关“聪明药”,网上也有孩子的自我剖析。有些孩子自主服用药物,为的是什么?不说全部,但大体都是为了能回应父母的殷切期待。


  望子成龙的想法可以理解,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却不可取,甚至有害。用药物换来的聪明终归是假聪明,而药物带来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可能造成一辈子的痛苦。这种自以为聪明的做法,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孩子的教育不是童话,家长不要寄希望有一个秘招能“点子成龙”,更不能指望让孩子今天吞下一片药,明天就能变聪明。


  很显然,一种被国家列为一类精神药品的禁药,却能在家长和学生中畅通无阻,甚至被奉为“神药”,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药物滥用的问题。而药物滥用可导致药物成瘾,相当于吸毒,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大家重视。


  按理说,在没有疾病指征的情况下,家长本应接触不到此类药品,如今却能通过网络购买、海淘等方法购买,显然是存在监管上的漏洞。既然涉及学生,又与药物滥用有关,那么就不仅是家长和教育部门一两家的事了,而需要药品监督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甚至公安司法部门等多个部门联合介入,多管齐下。(本报评论员 张炳剑)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