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慢病领域发展机会】降尿酸药:未能满足临床需求

作者: 艾昆纬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2019-06-05

  我国高尿酸血症人群庞大,且患病呈年轻化趋势。全球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在2.6%~36%之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融合我国多地区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约为13.3%,整体呈升高趋势,且与年龄呈现正相关。此外,高尿酸血症患者人群年轻化的趋势非常明显,1980年男性患病年龄平均为59.2岁,而2006年的调查研究显示男性患病平均年龄已经提前到了43.6岁。


  痛风发病率持续上升,治疗达标率低。尿酸水平增加直接导致了痛风患病风险的上升,且痛风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超过50%的痛风患者超重或肥胖,嘌呤、乙醇和果糖过量摄入也会增加痛风发病风险,且发病率与年龄呈现正相关。Meta分析显示,我国痛风的发病率约为1.1%,与全球患病率一致,患者多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医生和患者均未认识到其危害性;痛风治疗率虽然较高,但由于治疗不规范,国内外整体痛风治疗的效果均不佳,我国的达标率仅为10%。


  目前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三大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促肾脏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丙磺舒等;促进尿酸分解药物,如普瑞凯希、拉布立酶等。此外,还有一些消炎镇痛的药物,如秋水仙碱,被作为急性痛风期的首选药物。


  秋水仙碱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痛风的药物,目前国际公认的用法是小剂量连续治疗,以期延缓痛风发作或促使痛风石溶解。此外,碱化尿液也是痛风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尿液pH值为6.2~6.9,有利于尿酸盐结晶溶解和从尿液排出,常用碳酸氢钠或枸橼酸氢钾钠碱化尿液,但需要注意肾结石的形成。21世纪以来,丙磺舒、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尿酸酶等药物相继问世,极大地提高了痛风的诊疗水平。


  降尿酸药物整体市场规模仍较小,2017年仅约9.4亿元,但市场增长十分迅速,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55.7%。由于降尿酸药物多数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因此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以别嘌醇为例,其最严重的副作用为超敏反应,虽然发生率很低(0.6%),但致死率高(20%~25%)。而苯溴马隆则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沉淀和泌尿系结石,进而对肾脏造成损伤。相比而言,2007年新上市的非布司他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主要的副作用为肝脏损伤和心血管风险。非布司他的售价较高,其销售量仅占整体市场的3.1%,但其销售额占到整体市场规模的46.0%。


  由于非布司他和雷西那德对市场的带动作用,部分药企又开始重启新型降尿酸药物的研发,但仍主要集中于以嘌呤代谢关键酶为靶点的降尿酸药物、以肾小管尿酸转运体为靶点的降尿酸药物以及尿酸氧化酶三个方向。在研药物多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或改变药物代谢来达到降低尿酸、减轻副作用的目的。但目前由于缺乏能够将所有患者的血尿酸控制在正常水平5mg/dL以下的降尿酸药物,因此在临床上仍存在明确的未满足需求。(艾昆纬供稿)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