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爱”
端午临近,想起南宋诗人文天祥《端午即事》开头两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诗人过端午缘何期望有人送他一支艾蒿?因为古人认为,艾草的特殊芳香可辟邪、驱毒、除瘟,引申义即“保平安”,展现的是“大爱”。
现代人过端午,依然延续“插艾于门楣”的传统风俗,使艾草成为全国各地端午节出镜率最高的植物之一,正所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现如今艾草“辟邪、除瘟”的功能虽弱化,但确能“驱虫”,保护一家老小夏日少被毒虫叮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仍没忘艾草的“大爱”。
当然,艾草的“大爱”远不止于此。除《诗经》提到艾草的药用作用,其食用历史也同样悠久。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三月可采艾耳。”遇到灾荒之年,老百姓纷纷采艾果腹。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因有“异谋”被流放云南的朱橚,目睹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惨状后,编著的《救荒本草》中记述了艾草食法:“采叶,渫熟,水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艾草也是江浙沪地区清明时令小吃“青团”的主要原料,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有“青团”制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选取艾草的鲜嫩叶芽,加入碱粉焯水沥干,去除苦涩之味。将处理过的艾叶捣碎取汁,连同糯米粉一起拌匀,再加入各式馅料包成团状,以竹叶铺垫,上笼蒸熟,秀色可餐的青团便可入口。
古人眼里,艾草不仅是治病的良药、救命的食物和传承民俗的道具,还是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因艾草叶片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古人发现艾草易燃特性后,就将它开发成引火的重要材料。晋张华《博物志》卷四“戏术”条谓:“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成其影,则得火。”
其实,艾作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小爱”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成语“一日三秋”就与艾草有关。出自《诗经·国风·王风》的《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东周时洛邑地区的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诗中的女子正在辛勤劳作,她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草为治病。然而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能够朝夕厮守,于是在那位思念情人的男子看来,一日不见,宛若分别了三月、三季,甚至三年那样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