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时事要闻>

加速度前进!CRO+CMO助力中国创新生物医药

作者: 落楠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食品药品网 2019-07-04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 落楠) 近日,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生物类似药曲妥珠单抗HLX02正式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这是中国首个在欧盟报产的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中国生物药产业国际化迈出新的一步。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经验显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第三方的支持越来越重要。纵览中国本土生物医药的创新轨迹,专业第三方对促进产业发展同样发挥了较大能量。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说:“当生物医药企业处于产品线较少、还未建立全平台核心能力的发展阶段时,CRO(委托合同研究机构)、CMO(委托合同生产机构)等外包公司的进入,可以帮助初创企业节省部分建设团队、投资和运营成本。”


  迅速成长的本土CRO和CMO正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专业第三方已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如果没有第三方赋能,当前这一轮生物医药企业的高速发展可能会晚5~10年。”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智胜说。


  助力中国“新”


  2019年2月,中国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获批上市的消息传出,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一片欢腾。“汉利康成功上市背后,是泰格医药与复宏汉霖长达10年合作的成果。”泰格医药的一位高管激动地对记者说。


  泰格医药高级副总裁陈文回忆了这段令人难忘的时光。他介绍,10年前,复宏汉霖与泰格医药就生物类似药研发展开讨论时,我国生物类似药无论在研发还是临床开发领域皆为一片空白。“别人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连石头都没有,还要搬石头过河。”陈文打趣道。


  当时国际上仅有欧盟颁布了生物类似药开发的指导原则,泰格医药的研发团队通过仔细研读这部法规,预判中国政策走向,并结合团队参与利妥昔单抗原研在中国注册的经验,提出了和原研头对头比较研究,跳过二期直接进行三期临床药效比较试验的研究策略,同时力荐中国医学科学院石远凯教授作为临床试验牵头研究者。


  回顾十年来支持汉利康研发的经历,陈文认为,汉利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药企和CRO的高度信任与配合。双方团队对药政法规准确的预判、合理的试验方案设计以及临床研究者和临床试验机构的支持,让汉利康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临床试验,实现上市销售的目标。


  作为开放式生物制药技术平台公司,药明生物参与了200多款生物医药的开发,已与中国50大制药公司中的22家开展合作,见证了中国诸多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壮大和化学制药企业向生物医药领域的转型。


  与泰格医药不同的是,药明生物侧重于“产品”服务,包括生产用于临床试验的生物制剂。“药明生物赋能合作伙伴,把‘想法’和‘概念’转化成生物医药产品。”陈智胜介绍,药明生物为研发项目提供实验室和生产基地,“从一毫克药做到一克、一千克、一吨”,其工作贯穿于生物医药的早期发现、工艺开发和商业化生产全过程。作为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服务企业,药明生物和药企配合,把创新的“概念”做成第一毫克的药,通过一系列研究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生产样品供临床试验使用,再放大产能供制剂上市销售。


  另一种选择


  尽管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本土CRO和CMO已然是药物研发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为创新研发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泰格医药迄今为止参与了160余个创新药项目的临床试验,助推了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微芯生物的西达苯胺等创新药上市;药明生物目前平台上的早期研发项目有六七十个,处于开发和生产阶段的项目有两百多个,大约占全球生物医药的1/7。


  CRO和CMO 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共享平台越大,资源配置效率越高,越能发挥人才红利。”在陈智胜看来,在中国药物创新研发的土壤和独特的人才优势滋养下,本土专业第三方实现了快速发展。据他介绍,中国每年培养大批优秀的科学和技术人才,为专业第三方输送了充足且优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专业第三方大量承接药物开发项目,迅速完成经验积累,进而将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的项目中去,这套模式有利于缩减研发用时,为药企,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专业支撑、减少研发成本。“在临床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有经验的研究者会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预防措施,帮助项目顺利推进。”陈文强调项目管理经验对临床研究的重要性。


  CMO的参与则从生产环节为企业减负,减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药物研发通常在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就要考虑是否建厂,但此时尚不能确定药物能否研发成功。因此,对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来说,建厂风险较大。” 陈智胜说,共享经济下,CMO建好生产厂房,提供现成的平台、设备和团队,让企业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产品开发。


  加速国际化


  近些年,专业第三方在见证中国生物医药崛起的同时,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不断推进,我国药物政策法规与国际加速接轨,新药申请数量急剧增加,药物研发外包渐成潮流,与此同时,一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启动,企业质量意识提升,专业合规的CRO迎来发展新机遇。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CMO行业。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持有人可以将生产委托给第三方企业,更快地实现产品的商业化。百济神州将在研的PD-1抗体Tislelizumab委托给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生产,也掀起了我国生物医药委托生产的一角。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国际化潮流涌动。陈智胜告诉记者,药明生物承接的中国企业的项目中,有80%同时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开展临床试验并申报上市。“这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慢慢成熟的一个标志,企业不仅看重中国市场,而且看重全球市场。” 陈智胜评价道。


  在陈文看来,中国生物医药“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随着客户走向国际,中国本土CRO也要将视野投向海外,提升自己的能力并进行全球布局,助推中国生物医药的国际化。他指出,CRO为药物研发提供的应该是附加值更高的建设性帮助,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手支援。“要‘走出去’的话,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比如,在试验方案的设计方面前瞻性不够,我们的知识面和接触面相对有限。”陈文介绍,泰格医药将寻求更多与国外生物技术企业合作的机会,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成长。


  中国生物医药“走出去”,生产是一个必须迈过的“坎儿”。“如何让中国生物医药的质量体系符合国际标准,本身就是一大挑战。”陈智胜告诉记者,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对标国际标准的建设将是一个系统化提升的过程,药企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同时,通过获得欧美GMP认证的CMO助力更快地“走出去”,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申杨)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