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药品> 科普>

谁人不知黄连苦

作者: 丁兆平    来源: 中国医药报 2019-09-05

  “良药苦口”这一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书中说:“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良药苦口的意思是说,药虽苦却可以治病。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善意劝诫或尖锐批评,听起来可能会暂时不舒服,但是很有益处,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能像韩非子说的那样,“饮之”“听之”,就能达到药入愈疾、利于言行的功效。


  谁人不知黄连苦?有一句歇后语这样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中药黄连之味苦,可谓闻名天下。黄连的苦味成分主要是小檗碱。据实验,用1份小檗碱加上25万份的水,配制出的溶液仍具有苦味。黄连之苦正可以视为一种赞誉——黄连可是一味地道的“苦口良药”。


  明代的吴宽在《黄连》一诗中说道,虽然大家也都知道黄连是苦口良药,但并不见得所有的人都愿认可。有人满怀抱怨地对吴宽说,还是难以接受黄连的“味苦和难受”。你没见到人家甘草嘛,那才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岂不见甘草,百药无不有”。须知,甘草可是有“和百药”的功效,所以才能在中药汤方中达到几乎“百药无不有”的程度。而黄连只能治好它所适合的那些疾病,有所选择,不可能与其他中药任意配伍。如果不了解黄连,就不能熟知它的功效和益处,甚至还有使用禁忌。


  《神农本草经》将黄连列为上品,在千百年来的临床应用中,黄连罕有严重不良反应,称它为“苦口良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本草纲目》将其列入山草类。其得名,李时珍谓“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另一说法为因其“根黄、花黄、实黄,皆土黄色”,所以才称之为黄连。


  黄连药材来源并非只有一种植物,李时珍就有黄连“大抵有两种”的说法。现今的药材标准规定黄连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根。以上三种植物来源的药材分别习称为味连、雅连、云连。味连主产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地区,又名川连,因其根茎形似鸡爪又名鸡爪连,是药用黄连的主要品种;雅连因原产于四川雅安地区(古代雅州)而得名,因著名的峨眉山在此区划之内,故所产黄连又名峨眉连,属于黄连中品质最优良者,但产量小而较为珍贵;云连主产于云南。


  黄连为我国特产药材。它适宜生长在海拔1500~1800米的山区,在山地树荫之处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中。植株高15~25厘米。根茎黄色,节多而密,如连珠状,常分枝,密生须根。叶基生,叶片稍带革质,呈卵状三角形。花茎1~2枚,与叶等长或更长,多歧聚伞花序,早春开黄色花3~8朵,花后结实,种子7~8粒,长椭圆形,褐色。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陕西等地。早在《范子计然》(公元前202至公元9年)中有载“黄连出蜀郡,黄肥坚者善”。汉末《李当之本草》中也有黄连“惟取蜀都黄肥而坚者为善”,说明很早已确定了四川所产黄连的地位。历史上黄连的主产地是四川,而且东汉之前黄连药材产地区域相对狭窄,以巴蜀为主。四川自明朝开始进行黄连的人工栽培,悠久的种植历史巩固了其药材主产地的地位。现今据统计,四川产的黄连药材在国内市场上占全国黄连销量的2/3至3/4,名气大,质量好。四川省石柱县因出产黄连产量大、质量优而被誉为“黄连之乡”。


  细说雅连之贵。雅连因雅州出产而得名,又名峨眉连、嘉定连、刺盖连。今日雅安乃雅州最早的治所。现今出产雅连最中心的地带在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位于成都、乐山、雅安三角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的雅连种植历史,为雅连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雅连生长对地理条件要求非常苛刻,所以是黄连药材中的珍品,质量佳药效好,但产量较少,因而较为珍贵。明清时曾被作为贡品进献宫廷,因此又称为“贡连”。洪雅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贡连产区,可考的历史已达1300多年,洪雅县将雅连驯化为家种连也已500多年。


  现今对黄连药性的认识: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


  俗话常说“医不自治”。这里有一则苏州名医叶桂(叶天士)治其母之病不敢用黄连的故事,颇有趣,录之如下。


  叶天士其母患病,叶天士自治无效,病日甚。让仆人去请一章姓医生治之,章细问主人为何不自治之,病势如何等。仆人告知,主人终夜彷徨,口中不停地念叨“黄连”二字。章默识之,至叶家诊视完毕,索看一向所服药方,沉吟良久,对叶天士说:药与证相合,理当奏效,但老夫人心胃有热,应在药中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惊叹道:“我也想用黄连,但怕家母年高,用黄连伤正气,所以不敢用。”章回答说:“老夫人脉象实而有力,并非虚证,用之无害。”叶天士认为有理,放心用之。服一剂而安,再一剂就痊愈了。叶天士大喜,登门致谢,酬以百金。


  此故事记载于清代清凉道人所撰《听雨轩笔记》一书中。是真是假?也许仅是一则有启示的传说而已。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