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能够被控制——访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林江涛
5月5日,中国哮喘联盟在京召开“世界哮喘日”新闻发布会,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教授介绍了我国哮喘防治现状和重度哮喘治疗进展。会后本报记者又专程到中日友好医院进一步采访了林江涛。
我国哮喘控制率待提高
林江涛介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近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在原来患病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经济和人文等因素的改变,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我国于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北京、辽宁、上海、江苏等8个省份进行的一项针对哮喘患病和发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ARE)证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可能促使了哮喘患病率的升高。CARE调查中新诊断为哮喘的患者比例为26%,患者已知的触发因素为17%,如感冒、气候变化、暴露于冷空气、劳累等。而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肥胖、吸烟、非母乳喂养、过敏性疾病的一级亲属家族史等。另外,过敏性鼻炎和暴露宠物的程度也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由林江涛主导的一项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发现,我国哮喘控制率仍然较低。这项调查覆盖全国10个一线城市的36家三甲医院,入组3069例14~92岁患者。调查发现,哮喘患者的平均住院率高达22%,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于2010年提出的“今后5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因哮喘住院比例50%”的控制目标尚存很大差距。而哮喘患者对疾病本质及治疗目标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管理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规范化药物的使用率、定期随访及病情监测等方面较差;59.64%的患者在娱乐、教育、生育和就业中受限,甚至3.98%的哮喘患者想过自杀。
用药既要规范又要坚持
配合世界哮喘日“哮喘是能够控制的”主题,今年中国哮喘联盟提出了“科学高效 便捷管理”的口号。研究表明,80%以上的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疾病,这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哮喘严重发作及肺部长期损害的风险。在哮喘死亡案例中,有80%的患者可以通过教育及避免接触诱因正确服用有效药物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林江涛说:“患者充分认识哮喘防治的意义,掌握控制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知晓一旦哮喘急性发作所需采取的措施,保持与哮喘专病医生密切联系,制定一项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法、便捷的管理工具如ACT评分、哮喘日记等,进行长期有效的自我监测,可以实现哮喘的满意控制。”
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从内蒙古赤峰专程来找林江涛就医的李女士。据她介绍,去年8、9月开始咳嗽时一直以为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就没有重视,到春节时发展成了慢阻肺,并逐渐加剧,最后不可控制才找到林江涛教授的门诊。因此林江涛提醒,如果有哮喘相关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且要坚持合理用药。据了解,通过规范化治疗和坚持合理用药,哮喘完全控制率能达到45.3%。
林江涛说,哮喘控制得如何,标准是看气道炎症标志物,FeNO(呼出气中一氧化氮)是最早出现异常的气道炎症标志物,也是最快速的抗炎反应指标,“FeNO—症状—肺功能异常—气道高反应阳性”为炎症标志物的出现顺序。应广泛推广无创气道炎症监测作为哮喘管理的工具。
林江涛说,大多数患者对哮喘认知不足,不知道依从哮喘行动方案和使用峰流速仪监测病情,因此他特别提醒哮喘患者一定要重视峰流速仪的日常使用。使用峰流速仪可以测定肺功能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最大峰流速值(PEP)。哮喘患者要养成每天规律使用的习惯,监测各种哮喘症状和数据,记录哮喘日记,这些对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和治疗都非常有帮助。林江涛表示,虽然在他的门诊患者中使用峰流速仪的比例已达90%,但全国哮喘患者整体使用峰流速仪的比例还非常低。
林江涛说,哮喘治疗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缓解性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性药物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能迅速缓解症状,患者应随时携带,在必要时应用。同时,缓解性药物也可用来预防运动诱发性哮喘,如有明确医嘱,可以在运动前10~15分钟使用。控制药物主要用于哮喘的长期控制,因此需长期使用。如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将这两种药物放在同一吸入装置中,既能减少呼吸道炎症,又能松弛呼吸道,使哮喘得到良好控制。吸入糖皮质激素时即使少量被咽下进入体内,也可迅速被排出,不会产生副作用。吸入激素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是一些局部作用,如声嘶、口咽部念珠菌感染,都可通过使用储雾罐和用药后漱口避免。
虽然目前尚无一种治疗手段或药物可以根治哮喘,但一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持续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治疗,可使80%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得到良好控制。
重度难治性哮喘治疗和控制都十分困难,药物控制很难有效,深入开展重度哮喘的个体化治疗很有必要。林江涛介绍,近年来哮喘的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2014年3月起,在林江涛带领下,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难治性哮喘。目前,该技术团队已完成74例次支气管热成形术手术,中日友好医院成为国内乃至亚太地区开展该手术病例最多的医院。同时,林江涛带领团队承担的“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难治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估及有效性预测指标建立”已被北京市科委列入“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
全社会共同参与哮喘防控
林江涛强调:“哮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医生规范化诊治,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意识,接受正规治疗,科学用药,最终实现哮喘控制。”因此,中国哮喘联盟通过加强与各地哮喘防治机构的联系,积极推行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提高我国哮喘防治和研究水平。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哮喘控制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状况还不甚理想。未得到控制的哮喘使得卫生资源使用率增高,包括频繁住院和急诊。在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面,为了加强对医生的教育,提高哮喘治疗水平,中国哮喘联盟组织专家编撰了针对临床医生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难治性哮喘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11年)、《无创气道炎症评估在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等,为基层医生提供全面的临床指导,使得治疗更加规范有效。在宣传教育方面,中国哮喘联盟在各地开展了400余场次的哮喘规范化诊治培训讲座及学习班,约10万人次呼吸科医师接受培训后在工作中受益,最终落实到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在全国48家医院建立了专病门诊,使针对哮喘患者的管理更加专业化;联盟先后向患者免费发放哮喘防治科普手册逾200万册,对于哮喘的治疗和防控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林江涛表示,希望通过世界哮喘日的一系列活动,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宣传、网络在线专家咨询(联手人民网)、讲座和大讲堂、义诊和宣传资料发放等形式,让人们意识到哮喘是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并促使公众和政府参与实施有效的哮喘管理方法,达到控制哮喘的最终目的。
相关链接
截至目前,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但哮喘仍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也是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哮喘发病率高达20%,有些甚至高达40%。我国是哮喘的低患病率国家。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目前国内哮喘患病率和历史资料与10年前一些区域性省份资料比较,患病率约增高一倍,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国哮喘联盟2013年发布的一项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地区覆盖了全国8个省份,样本量人口达到164215人,哮喘总患病率1.24%。在北京地区和上海地区,分别较10年前的调查结果增高了147.9%和190.2%。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