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管理”的威力 ——甘肃省平凉市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城乡一体化纪实(三)

  • 作者:陈 静 李开银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7:47

    量大、面广、分散的城乡市场,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加强社会监督,是实施有效监管、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路径。甘肃省平凉市将食品药品安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基础性作用,对食品药品安全实行群抓、群防、群管,打响了一场食品药品安全人民战役,保持了对城乡市场的经常性、全覆盖的监督。 
    “一专三员” 
    农村情况听得到、看得见、管得上 
    “我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开展监管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对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通过日常巡查及时发现上报安全信息,协助监管部门监督检查。”静宁县界石铺镇食品药品安全专干张晓军告诉记者。 
    在药品“两网”建设中,平凉市建立起“一主三辅”的监督网络,即以政府监督为主,乡镇专干、药品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一专三员”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为辅的模式。如今,全市“一专三员”总数已经达到4135名。"“一专三员”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基层农村的情况“听得到、看得见、管得上”。这一模式被甘肃省政府在全省推广,并成为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亮点之一。 
    一次,崇信县黄寨乡副乡长、食品药品协管员李仲瑜发现街道上一名外地人摆摊向群众销售中药材和饮片,立即对其进行查问,并打电话向崇信县局报告情况,协助执法人员查处了这起违法行为。 
    平凉市“一专三员”监督工作实行双月报告制度。工作报告要填写辖区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辅助协管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增减情况,还可以反映各界对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报告期限内未发现需报告的情况,也要提交报告。 
    而在问题食品药品清查中,“一专三员”更是大大提高了查控效率。 
    今年7月10日,华亭县局关于查处“诺康舒眠宁”等假药的通知下发到东华镇政府,镇长王华、副镇长孙燕立即先后做出批示,食品药品安全专干马海龙组织协管员、信息员迅速实施逐户检查。2天后,一份监督工作报告反馈到了华亭县局。 
    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乡镇循序渐进的培训中,协管员、信息员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越来越让群众和行政相对人信服。一次,静宁县威戎镇新华村信息员武峰云发现新华村卫生室抓中药时用书纸包装,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就建议其订做专用中药袋。一周后,卫生室崭新的专用中药袋代替了书纸。 
    村社管理
    监管进村社,健康到家庭
    在市、县、乡政府逐级落实责任的基础上,让村社组织参与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中来,这是平凉市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融入社会管理的又一探索。而这方面的实践远比想象丰富,效果也容易看到。 
    平凉市各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成立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长、文书为副组长,各合作社社长为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小组,承担食品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登记备案、日常巡查、红白事聚餐审查、科普宣传等工作。
    在崆峒区柳湖乡赵堡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赵廷刚,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赵堡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小组组长。他告诉记者,现在村委会与村里22家食品药品经营使用单位都签订了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详细登记了每家单位的基本情况。
    在平凉市开展的“药监进村社,健康到家庭”活动中,赵堡村375户居民家庭无一遗漏。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小组成员、食品药品信息员配合崆峒区局、柳湖乡食品药品安全专干,对所有居民家庭进行“一问一清两宣讲两告知”——询问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建议,帮助清理过期药品,宣讲食品药品监管政策法规和科学饮食用药知识,告知红白事聚餐登记备案规定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咨询投诉电话。3天时间,全村清理出不合格药品73种,收集意见、建议17条。
    “通过积极的宣传,现在农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了。”平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一位执法人员有这样的感受,“就在几年前,我们到农村查处以讲座形式宣传销售假药活动,有群众还认为那些‘药’是免费赠送的,阻挠执法工作。”
    村社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标志着村社组织已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自治范畴。在华亭县东华镇东峡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小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社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记录》,其中一页记载着:“邵明立局长强调,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放在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效能上,努力推动形成与各级政府、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以及媒体良性互动的局面,使更多社会力量汇聚到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这一共同目标上来……”这是今年7月东峡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德军组织9名协管员、信息员学习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记录。
    时间、地点不确定,安全隐患较多的农村红白事聚餐监管难题也随着村社作用发挥迎刃而解。如今,平凉农村群众家里摆宴席,先要向村委会申报,并由村委会上报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办公室),再由乡镇组织协管员、信息员和相关人员对宴席的卫生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而合作社社长就是宴席的“总管”,要陪着办宴的人家采买安全合格的原料,监督现场卫生。老百姓说:“村社干部现在真不容易当,老百姓的吃吃喝喝都得操心,就像灶神。”
    社会监督
    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
    在平凉市所有涉药单位、餐饮服务单位,都能看到在醒目位置悬挂的监督公约。此外,通过设置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开通网络举报等方式,平凉市不断拓宽和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两年来,全市共受理投诉举报49件,经查实处理47件,兑现奖励4550元。
    与此同时,平凉市积极发挥药学会、餐饮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倡导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2002年以来,平凉市药学会每年都组织药品从业人员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3.9万人次。今年新成立的平凉市餐饮协会的一项任务就是通过开展交流、评比等活动,加强和推进行业自律。此外,该协会还着手制定平凉市餐饮业服务质量安全标准,组织成员单位实行主要原料统一招标采购,规范配送,力争从源头保证餐饮食品安全。
    在平凉,几乎所有社会单位都加入到维护食品药品安全的行列中来。
    针对医院及学校周边无证食品摊点多的问题,平凉市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中明确,学校要制止周边随意摆设食品摊点的行为,切实做到“自扫门前雪”,城管部门负责牵头取缔学校及幼儿园周边100米以内的食品摊点。
    2010年底,平凉市局对药品供应网络配送企业质量信誉情况进行了评估,由各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每县50家零售终端用户和社会消费者三方参与打分,13家配送企业的评估结果在涉药单位中公布,促进配送企业更重视质量和信誉。
    在食品药品安全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平凉市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使食品药品安全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为全面提升平凉市食品药品安全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