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 作者:安华轩
  • 来源:中国食品报
  • 2014-09-06 09:25

    云南省有着发展保健食品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很多原料都是依赖于自然采集和生产,从而导致保健食品质量不稳定。据统计,云南省获得批准的保健食品数量仅高于青海,位列第25位。面对这种滞后状况,在分析国内外保健食品发展趋势及云南省保健食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之后,有必要共同探讨云南保健食品发展的对策。                                               
    
    国外保健食品发展趋势:向食物疗效与预防医学领域迈进

    目前,全球保健食品销售额已达1000亿美元,发达国家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美国占有3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30年来,美国保健食品市场份额以年10%~20%的速度递增,拥有4000家保健食品公司,万余种产品。日本的保健食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0年保健食品销售额仅为3600亿日元,1989年达7000亿日元,而到1998年销售额已达9000~10000亿日元,共有2000多种保健食品。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明确提出:“用自然界植物制备生理活性物质和微量矿物质营养素、关键性食品配料,研制生产短期见效的防癌食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此项研究计划。1994年,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对26万人饮食生活与癌症发生关系的统计调查证实,蔬菜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该所通过对40种蔬菜抗癌成分及实验性抑癌试验结果的分析,列出20种对抑癌有着明显效果的蔬菜。德国利用天然植物汁液中有效成分来预防人类某些疾病,目前大约有2000家专门销售此类食品的商店。
    1995年的国际防癌食品研究会上重点讨论了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对癌症的预防因子,研究水果、茶、调味品、草本植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及海产品对预防癌症发生的重要意义和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保健功能食品的研制与开发正向着食物疗效与预防医学的领域发展并不断深入。食物有一定辅助治疗和直接治疗功能,“无病食养,有病食调”,食物有保健作用的观念,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国内保健食品发展脉络:趋向规模化、科技化
    
    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始于1980年。20多年来,居民饮食已由“温饱型”走向“享受型”和“保健养生型”,保健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也随之迅速发展。据资料统计,1980年全国保健食品厂家不到100家,截止到2001年底,已取得卫生部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商品已达3418种,生产企业1027家,销售收入达181.5亿元人民币。一批大型企业著名科研院所开始涉足保健食品领域,推出了诸如昂立1号、生命一号、三九洋参含片、清华紫薇卵磷脂、北大富硒康等一批高科技产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保健食品工业的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化进程。 
     
     云南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获批保健食品数量仅高于青海
    
    目前,云南省共有20个产品申报保健食品,获得批准的有10个企业的13个产品,仅占全国取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产品总数的0.38%。
    “九五”期间,围绕绿色经济强省的建设,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保健食品产业的扶持,重点支持了一批科技开发项目,先后下达了“云南松花粉功能食品开发”、“三七系列产品微量保健(功能)食品开发”、“云南松花粉精粉制备技术研究”、“螺旋藻精粉及新型食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螺旋藻精藻粉生产关键技术开发”等一批与保健食品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为云南省保健食品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云南省获得批准的保健食品数量仅高于青海、与安徽、西藏、宁夏并列第25位。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上海市有60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加工198种经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每个企业平均生产产品3.3种。除加工本企业的保健食品外,还有23.1%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有委托加工业务。河南省到2001年获得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已有125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70余家,近年来生产企业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也不断提高,已经由最初的小企业占多数转变为大型企业占多数。而云南省保健食品企业数仅为上海的16%,每个企业平均生产产品种类仅有1.3种,保健食品产品数量分别是广东、北京、广西、黑龙江的2.7%、3.1%、17.3%、13.8%。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