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投资热过了头 产业化的时机尚未成熟

  • 作者:尹岩
  • 来源:中国食品报
  • 2014-09-06 09:25

    由于显著的功能效果和明确的消费人群,天然植物雌激素近年来被保健品专家看好,首当其充是大豆异黄酮,在国际上,大豆异黄酮作为健康食品的热门课题被世界列入十大最佳投资项目之一,以大豆异黄酮为代表的雌激素保健市场在近一两年迅速升温。
    去年9月,“雌激素替代疗法将被禁止”这一风传业界的消息犹如火种,众多企业纷纷上马大豆异黄酮项目,然而直至今日,成规模的生产企业仍屈指可数,且提取的大豆异黄酮几近9成以原料的形式流向国外。
    大豆异黄酮究竟是个保健品概念,还是一个亟待发展的产业?业内专家众口一词:大豆异黄酮不是产业,而是产品。从产业链考虑其综合利用才是发展根本。
    近年来,高附加值农产品开发热潮迭起,大豆蛋白、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等深加工产品在迅速扩展。由于我国使用的加工原料均为100%的非转基因大豆,因而由此提取的大豆异黄酮原料在国际市场被广为看好。

     1、具有抑制协同双向调节作用植物类雌激素效能发挥明显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在大豆和大豆制品中含量丰富。大豆异黄酮具有弱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具有抑制和协同的双向调节作用:当细胞内雌激素活性强的时候,它显示拮抗作用;当体内活细胞内雌激素水平低下时,它显示加强作用,从而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处于平衡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证实这种天然植物雌激素可减轻妇女更年期不适症。研究结果还证实,大豆异黄酮具有预防癌症、保护心血管和防止骨质疏松等多种生理活性。同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摄入富含大豆异黄酮饮食的女性人群,其乳腺癌、结肠癌、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量摄入大豆异黄酮的女性人群。
    
     2、大豆异黄酮功能食品热膨胀全球年需求超过年产量五倍
    
    在大豆深加工中,大豆异黄酮的开发领域被聚焦在保健食品、医药制品及功能助剂等方面,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功效成分的天然功能性产品契机初现。1995年11月,世界上第一个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原料的功能食品在芬兰市场出现。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大豆异黄酮类功能食品进入美国市场,此后几年大豆异黄酮在美国迅速形成产业。
    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市场上已经有300多种大豆异黄酮功能食品,年销售额近20亿美元。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成分的保健食品已成为一种新型畅销食品,国外市场上含有大豆异黄酮的保健食品达数十种之多。据统计,目前国际市场对大豆异黄酮的年需求量已达1500吨,但实际年产量仅为300吨。
    
     3、原料制品国际市场魅力凸现九成基料异国他乡升级终端
    
    据专家介绍,我国大豆异黄酮食品和保健食品概念的热炒始自去年,中科天雌素、北京青春态、华北制药、山东珍太、上海风英子、四川牧甫、浙江欣欣等几十家企业和品牌的进入犹如巨石激起千层浪花。巨大商机的诱惑使众多企业趋之若鹜。然而,发展至今情况又是如何呢?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豆异黄酮类产品基本是以功能食品的身份在市场上销售,而我国近90%的大豆异黄酮作为原材料出口,仅有约占10%的产出量在国内被转化为终端产品。我国相关科研单位现有二三十家,而形成规模批量化生产的企业不过十余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化工大学制药工程系主任袁其朋博士这样分析认为。
    据悉,北京化工大学裕华生物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大豆异黄酮批量生产技术,其终端产品也是国内第一个取得卫生部批准文号的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袁其朋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成规模的大豆异黄酮生产企业约10余家,总产能力约70~80吨,实际产量仅为50吨。同时袁其朋介绍说,目前国内天然雌激素终端市场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异黄酮的需求量仍然很低,只限于几个保健食品应用和许多研究机构的零星采购,且出口的大豆异黄酮多为含量在40%的原料。
    
     4、原料国产化为终端开发奠基无产品标准令企业各行其是  
    
    我国提取大豆异黄酮使用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这使我国大豆异黄酮原料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十足。对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功能因子的终端保健品生产企业来说,原料来源的不同、原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终端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的有效性。而我国大豆原料的国产化为这一产品向终端市场进发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目前国内号称拥有生产异黄酮提取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厂家很多,但实际正在运行的规模企业和有持续研究能力的生产厂家凤毛麟角。据称,山东三维生物有限公司是大豆异黄酮实际生产能力较大的企业,年设计能力30吨,实际运行20吨。该公司总工程师李锁杰介绍,目前我国异黄酮产品质量控制没有专门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企业有的参照特殊营养膳食标准,有的执行企业标准,更有甚者自行其是,致使市场鱼龙混杂,一度受到人工合成染料木素和大豆素的扰乱,有些厂家掺入其他植物黄酮或用其他豆源生产异黄酮,使异黄酮正规组成(G/D比值)受到改变,客户分不清谁家产品中掺有合成品,生产企业为避嫌极力宣称不含合成品,一时间信誉危机四起,大豆异黄酮市场监管失去控制,导致一些国外用户放弃订单。
    对此,业内人士曾深表忧虑,呼吁尽快成立行业协会以规范企业行为。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郝煜指出,目前大豆异黄酮相关标准正在制定中,其标准的制定主要是针对安全方面,标准为推荐标准,目的在于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品控标准则依据企业标准。除此之外,企业可参照相关食品卫生法规和强制性条款完善大豆异黄酮产品质量标准。
    袁其朋博士告诉记者,目前,美国执行的标准较低,美国ADM标准是染料甙与大豆甙(G/D)的比例为1.3∶1,这是一个接近大豆天然组分的比值。国外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中最有效的成分是Genistin及其甙元,一般异黄酮产品只能做到G/D在2左右的水平上,G越高,产品的性能越好。而目前国内大豆异黄酮产品G/D已普遍达到了2,山东三维生物已将这个比值升级到4:1。目前美国等国家对于G高的大豆异黄酮进口原料很欢迎。
    
     5、大孔树脂技术安全性尚无定论溶剂提取与国外水平几近同步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连洲指出,目前国内大豆异黄酮生产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纯溶剂法,即用食用酒精萃取脱了油的国产大豆豆粕,提取出来的糖蜜经浓缩脱醇后,再用第二种溶剂萃取。另一种则是大孔树脂分离法。相较之下,树脂分离法成本偏低,但由于树脂是人工合成介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的安全性尚在研究之中。从2002年5月起卫生部暂不受理以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生产的保健食品,凡是使用该工艺的提取物终端产品均列入名单。
    据悉,目前溶剂法提取大豆异黄酮技术已相对成熟。据李锁杰介绍,山东三维生物目前使用的是一步提取法,萃取器不是传统的罐式提取,而是全自动多级连续逆流提取设备,这种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在密闭环境中完成,且除食用酒精外不接触第二种溶剂。该方法提取精度高,溶剂消耗较低。只需进行特殊的物理处理,就可将异黄酮分离出来。此方法在技术鉴定时被专家评价为世界先进水平,用此方法生产出产品G/D大于4(40%级)。
    
     6、降低成本已成为竞争杀手锏攻关高异黄酮大豆筛选繁育
    
    业界认为,目前大豆异黄酮产品的竞争已经从生产成本上切入,不少研究机构从育种、种植开始,提高大豆中功能因子的含量。江连洲指出,正常大豆异黄酮含量为1‰~2‰,而他们正在进行的“十五”攻关课题“高异黄酮大豆的筛选繁育”已接近尾声,繁育出的大豆样品异黄酮含量可提高到7‰。
    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山大学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昕和王江海博士研究发现,萌动催芽期的大豆胚轴能有效提升大豆异黄酮和皂角甙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和生理活性。袁其朋博士也表示,虽然目前检测到的异黄酮含量最高的是红车轴草,但是由于出口原料要标明来源,而红车轴草基本用于牧畜饲料,所以提取价值不大,不是主流产品。近期国内一些科研院所以及澳大利亚已获得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样品。对此,李锁杰指出,植物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抗菌剂,新培育的高异黄酮大豆中功能成分的稳定性是否能够保证还不置可否。
    
     7、 高纯度精锐极品卖出天价形成产业链才是致胜法宝
    
    据专家介绍,目前商业化生产的大豆异黄酮原料纯度多在40%,价格约为每公斤1100余元,而纯度为60%~80%的大豆异黄酮价格达到每公斤2000~3000元。而单体异黄酮,如已被证实为主要功效成分的金雀异黄酮目前已卖到了每克1万元。
    在采访中专家一致认为,大豆异黄酮不能作为独立的产业,发展大豆异黄酮应从产业链着手,不能作为单一的产品去开发,应着重以大豆蛋白为主线,实现大豆综合利用,如和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大豆卵鳞脂等的同时开发利用,这才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李锁杰表示,谁要是想单一依靠大豆异黄酮做大企业谁就等于失败。而就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豆异黄酮单体保健食品的问题,李锁杰表示,目前国外研究及文献对其部分单体具有的功能已有证实和阐述,但目前研究仅是定性还未定量,且单体异黄酮价格高昂,国内目前没有形成大量需求,因此单体异黄酮开发为时尚早。袁其朋肯定了这种说法,他同时强调目前我国该方面技术水平已经与国外持平,就实力而言已具备提取单体的能力,并已成功为国外研究机构提取样品。
    
     8 、食健相混搅乱终端市场概念夹生难抓市场机缘
    
    据记者了解,从大豆异黄酮终端产品来看,目前通过审批获得保健食品批号的只有20多个,今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恢复审批后不少企业将该项目送审。然而,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未获得保健食品批号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地方批号的产品。从目前入场角逐的企业和品牌来看,资金实力相差悬殊,许多企业并没有保健品销售经历,同时广告宣传以及营销网络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有关法规规定,在我国只有通过主管部门审批、获得批号的保健食品才能够在其广告或说明中宣称具有某项功能,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具有保健功能。同时,保健食品无论是在过去的22种功能还是新调整的27种功能中,都没有“改善更年期症状”这一功能,企业只能申报延缓衰老、抗氧化、预防骨质疏松等功能,这与“改善更年期症状”这一更为明确的诉求相比,企业申报的这些功能在消费者看来更具模糊性。而且,“延缓衰老”属于慢效功能,其症状无法量化、短时间内无法体验其产品功能,消费者会进而放弃使用。
    2002年9月,一则风传业界的消息美国“雌激素替代疗法将被禁止”引发大豆异黄酮急速升温,不少企业将眼球转向这块黄金地段,然而对消费者而言,“大豆异黄酮”仅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大豆异黄酮的销售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销售终端并不尽如人意。有数据显示,国内某大豆异黄酮生产企业在北京和上海几近八成的服用者是回头客,反映出消费者对于该产品认可的同时,也说明其概念社会化程度的偏低。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