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红酒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

  • 作者:连待待 戴正聪
  •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 2014-09-06 09:57

    消保委专家:不开瓶“十看” 五招开瓶验酒 
    
    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记者连待待 戴正聪 发自浙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口红酒也因而变身“健康”、“高档”、“情调”甚至“奢侈品”的代名词,成为酒类消费大国的新宠。然而,市场上的进口红酒林林总总,价格动辄成百上千,究竟孰优孰劣?面对进口红酒,消费者很难区分品质高下,也很难分辨真伪。近日,浙江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召开全省消费维权情况通报暨红酒专项整治执法实务公示会,发布红酒消费调查结果,通报红酒执法检查情况,并制订出台了流通环节酒类企业经营行为规范,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红酒销量增长迅速进口红酒尤受追捧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主要葡萄酒生产国产能过剩的趋势日益凸显,由此中国成为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英国《独立报》网站2011年12月24日刊登文章说,据估算,中国内地红酒消费量如今已达2000万箱,今后10年内,预计红酒消费者约为5000万至1亿人,而进口红酒消费量将达1亿箱。 
    数据显示,作为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年葡萄酒消费量占全国1/3,其中浙江年消费量增幅达60%以上。据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2011年,浙江省进口红酒共计699批,总重量达6975.26吨,总金额达到3785.9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32%,67.71%和92.46%。 
    宁波保税区是国内较大的进口葡萄酒交易市场,据宁波市政府新闻办数据,全市有3000多种来自全球各地的葡萄酒,500多家红酒经营企业。今年2月16日召开的温州口岸进口葡萄酒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自2007年开始,温州进口葡萄酒已经连续4年呈现翻倍增长,去年进口总金额达到2524.1万美元。 
    
    
    浙江消保委揭示进口红酒行业十大乱象 
    
    
    近期,浙江省消保委接到的红酒投诉持续增多,此现象引起了该部门的关注。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国内的进口红酒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现状让人担忧。根据近年来国内及浙江出现的消费投诉案件,浙江省消保委把进口红酒市场乱象概括为以下十大类。 
    傍名牌。在进口红酒市场,“拉斐”和“卡斯特”是被傍得最多的品牌。仅“LAFITE”,就发现有“大拉菲”、“拉菲正牌”、“拉菲副牌”、“拉菲传奇”等上百个品牌。“CASTEL”也一样。有经营者甚至别出心裁地将“LAFITE”、“CASTEL”直接拼凑成“卡斯特拉斐”虚假品牌。 
    注册空壳企业炮制“假洋鬼子”。有的葡萄酒号称产自国外,其实为国内一些小酒厂加工。有经营者还虚构品牌历史和品牌文化,“一夜”间将刚创立的商标包装成百年品牌。还有经营者花少量钱到国外注册一个洋品牌,然后在国内灌装低质酒,在市场卖大牌价。 
    国内灌装勾兑。进口、灌装酒大致分两种,一是葡萄原汁,一是进口葡萄浆。前者运到国内,厂家直接分装成成品。后者按口感加水和色素等调配勾兑。我国虽规定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度≥7.0%(Vol)的发酵酒,但未明确规定葡萄或葡萄汁用何种比例勾兑,这很难保证灌装酒百分百是葡萄汁或葡萄浆。 
    国内灌装冒充“原瓶进口”。“原瓶进口”是指一瓶酒从葡萄种植、采摘、榨汁、发酵、窖藏、装瓶、酒标及内外包装全部在原产国完成。但有的葡萄酒标注国外原瓶进口,实际是原酒汁从国外进口,在国内灌装、分装,这些酒质量难以保证。 
    合法外衣下的“进口原瓶”。国内不少保税区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保税区法律意义上属于“关外”,在这些生产线上灌装葡萄酒仍可打‘境外’擦边球。大桶进口原酒在这里小瓶分装,贴上“原瓶进口”标签,出了厂大门就算“出口”到中国。 
    违法使用添加剂。通常原瓶进口红酒没有任何添加物。但国外大量低质酒进口后,都会被进行添加剂勾兑。除了兑水,原酒里还可能被添加二氧化硫防腐,还有进口红酒被检出含致癌物合成着色剂“苋菜红”。 
    低档酒冒充高档酒。用尽量逼真的包装和相近口味低档酒冒充高档酒,经不良代理经销商大肆吹嘘,一些二三线品牌摇身一变成顶级品牌。如市场上高价回收拉菲酒瓶,以低价酒灌装造假。这样的造假已形成从酒浆、酒瓶、标签、包装纸乃至包装盒到后期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标签不符合要求。进口红酒无中文标签标识,或标识内容不符合规定,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未载明食品原产地及境内代理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标签虚假标注境内代理商地址,同一代理商不同款酒瓶上标注代理商地址不一致等。 
    手续不全。未取得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或卫生证书所列酒类品名与实际销售商品信息不符,而擅自销售未经检疫的红酒。 
    虚假代理。冒用知名红酒商标(品牌),以专卖、专营或总代理总经销等形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该商标(品牌)经营者,以及“专卖(专营)店”销售假冒伪劣酒,欺诈消费者。 
    
    
    浙江工商重拳整治假劣进口红酒市场 
    
    
    造成乱象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国内红酒质量等级标准缺失、消费者缺少品鉴能力、红酒销售体系单一等,但实际情况却很简单,那就是高端红酒真假难辨。针对红酒制假、售假情况日趋严重,浙江省工商部门重拳出击,打击假劣进口红酒市场,同时制订并出台《规范流通环节酒类企业经营行为若干举措(试行)》,整治包括进口红酒在内的酒类市场假冒、商标侵权、虚假标注、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现象。 
    就在近日,一间20平方米不到的小作坊内,工商部门查出了42万套红酒“自制商标”。这些商标往红酒瓶上一贴,42万瓶“大拉菲”(LAFITE)、“小拉菲”、“皇家卡斯特”(CASTEL)就出炉了。日前,义乌工商局在义乌程盛副食品商行查获假红酒5397瓶,假酒源头一直追到山东烟台,当地人告诉工商行政人员,这些“化工酒”成本只要7块钱。实际上,真正的“拉菲”中国到底有多少?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今天给出的一组数据也许可以说明问题:拉菲一年产量2万箱,也就是24万瓶,其中三分之一销往亚洲市场,即7.9万瓶。销往中国市场的,最多只有5万瓶。而中国一年所谓的“拉菲”销量,是200万瓶。 
    为此,浙江省工商局专门制订并出台了《规范流通环节酒类企业经营行为若干举措(试行)》。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实行酒类经营特别标注管理制度;二是严查各种违法经营行为;三是严格市场退出和禁入机制;四是建立酒类经营追溯制度;五是加强酒类行业自律规范;六是开展酒类消费教育和引导。 
    
    进口红酒消费警示 
    
    针对当前国内进口红酒的整体状况,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进口红酒只是万千商品中的一种,并不是来自国外就绝对安全、可信。为攫取进口红酒暴利,进口红酒市场同样存在以次充好甚至制假售假等非法行为,消费者应理性消费,切勿崇洋媚外、跟风消费、炫富消费。在选购红酒时,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鉴别真伪。 
    
    不开瓶“十看” 
    
    ■一看礼盒包装: 
    原装红酒进口一般按箱包装,没有任何礼盒。 
    ■二看玻璃瓶: 
    原瓶进口红酒瓶底多呈凹陷锥形,且瓶底深部较厚,以利瓶身平衡和“滤渣”。 
    ■三看酒封松紧: 
    原装进口红酒塞密封性绝对可靠,印有品牌标识的酒封只是识别符号,并非用来密封,因此可转动,而一些假劣酒制造者担心酒塞密封不好会漏气,就将酒封封死。 
    ■四看计量单位: 
    原装进口红酒酒标上容量均标75cl而非750ml,如标“ml”,则为进口罐装酒或假冒进口酒。 
    ■五看瓶身数字: 
    原装进口红酒瓶底或瓶身下端有凹凸的英文和数字表明容量和酒瓶直径等。 
    ■六看日期标注: 
    原装进口红酒生产日期标注精确到灌装时间。 
    ■七看条码: 
    原装进口红酒背面都有国际条形码。 
    ■八看正背酒标: 
    海关规定,进口红酒除在酒瓶正面贴进口国正标外,同时须在背面贴中文背标。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进口红酒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名称等。 
    ■九看报关单据: 
    原装进口红酒都有进口报关单。 
    ■十看《卫生证书》: 
    正规销售的进口红酒须有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证书上有产品名称、品牌、原产国(地区)、净含量(规格)、数/重量、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及出证机构等相关信息。消费者应积极向商家索要《卫生证书》,查看证书内容是否与购买产品标签信息一致。 
    
    开瓶验酒五招 
    
    ■一看酒液: 
    看葡萄酒颜色是否自然,是否有不明悬浮物,若酒质变坏,颜色有浑浊感。 
    ■二看酒塞: 
    打开酒瓶,看软木酒塞上文字是否与酒瓶标签文字一样。在法国,酒瓶与酒塞都是专用的。 
    ■三闻酒味: 
    好的红酒有颇为复杂的气味,不会搀杂坏气味或怪味。 
    ■四试口感: 
    将红酒倒入酒杯,轻轻摇晃观察酒体是否有挂杯。饮第一口酒,酒液经过喉头时,正常葡萄酒是平顺的,问题酒则有刺激感。 
    ■五看色素: 
    将红酒滴在上好的纸巾上,原汁红酒的红色是天然色素,颗粒非常小,在纸巾上扩散开的湿迹是均匀的葡萄红色,没有明显水迹扩散。而假酒是用苋菜红等色素勾兑,色素颗粒大,会沉淀在纸巾中间,而水迹不断往外扩散,红色区域跟水迹之间分界明显。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