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代表更安全吗?——谈谈有机食品和纯天然食品

  • 作者:陈君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10-15 16:16

  现代商业社会里推销一个商品,一定会把它的特点、优点说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名目”的食品,比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目前大家公认比较规范的食品“名目”,老百姓接触比较多的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通常来讲,有机食品是标准最高、最苛刻的食品,它是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化肥等的食用农产品(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少用化肥、农药)。有机食品在国际上有标准定义,是指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不管是植物性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是动物性的鸡、鸭、鱼、肉、蛋)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化学兽药等,而用有机肥来保证产品的质量。所以,可以料想它的成本必然较高,而产量一定较低。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一样,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两个档次:A级和AA级。AA级类似于国外的有机食品,严格禁止化肥、农药的使用;A级则可有限地使用一些化肥和农药,档次稍微低一点。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推行的旨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措施,与环保也有密切关系,价格却不像有机食品那样昂贵。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讲,食品只分合格和不合格。不能说绿色食品就更合格一点,不是绿色食品就可以不合格。这就要提到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食品是基本要求,是最起码的标准。食用农产品首先应该是无公害的,对健康有基本保障,才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可以使用化肥、农药,但是要规范使用,要杜绝使用我国明令禁止的有机磷、有机氯这类剧毒农药。

  商场里有不同档次的食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去选购。一些人愿意选择有机食品,我们当然应该提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靠有机食品解决食品安全并非有效途径

  有人可能会想:让全国都不要用化肥、农药,全国人民都去吃有机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个想法太理想化。有机食品绝不是解决中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个有效途径。理由如下:

  第一,有机食品成本高、生产条件很苛刻,而且产量相对较低。在超市里,食品价格的对比非常明显,同样是番茄,有机番茄要比非有机番茄贵几倍,甚至8倍、10倍。现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怎么能够靠有机食品来解决所有的吃饭问题呢?假如全国都去生产有机食品,因为供应有限,老百姓又该拿着粮票、蔬菜票、水果票、油票去买东西了。所以,要继续解决温饱问题,就得让食物供应充足、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然,这就不能排除会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第二,有机食品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即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一些人很讲究健康意识,因为经济宽裕,愿意选购有机食品。但以我们现在一般的生活水平来看,即便很有健康意识的消费者,恐怕也不大可能所有时间吃的所有食品都是有机食品。

  第三,有机食品和所谓的“回归自然”完全是两回事。有的人认为不用化肥、农药就是回归自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社会是发展进步的,我们不能逆社会发展潮流,假如农产品生产不用化肥、农药,那我们就会倒回去重新解决温饱问题;但另一方面,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食品加工时对粮食类的制品,加工的程度应该粗一点,而不是越细越好,这个观点非常对。我们提倡全谷类,加工越少越好,加工程度越粗,它的营养物质保留越好、越多。

   “纯天然”不是安全食品的代名词

  很多人对食品还有另一种误解,认为纯天然的、传统的食品就是安全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比如有的人觉得吃传统的腊肉、烟熏肠就安全,因为它们肯定不含食品添加剂,殊不知这些食品的亚硝酸盐含量更高,安全性则低。所谓的纯天然食品也是如此。

  首先,纯天然的食品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我们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的历史已经有几十年了,不管是天然长成,还是人工培育,所面临的大环境都是大同小异。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天然食品的种植、收获、储存和制备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标准,所以很难保证其安全性。就拿“柴鸡蛋”来说,天然散养的鸡其实很容易携带有毒物质,比如鸡可能吃了被农药杀死的虫子,这些农药经过鸡的新陈代谢会有一部分富集在鸡蛋里头。而工业化的鸡蛋,只要把饲料、用药控制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来做,绝对比“柴鸡蛋”安全。

  所以,“纯天然”并不是安全食品的代名词,判断食物的安全性,其依据是对消费者健康有没有影响,而怎么知道这一点只能靠科学评估。不管是纯天然食品、传统食品,还是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食品,安全不安全不能靠想象,都应由科学评估说了算。

  消费者确实也困惑,市场上这么多“名目”的食品,从外观上很难看出差别,怎么判断呢?其实,这主要是看商家是否诚信。作为消费者,可以选择去大的卖场购买,因为大卖场对供货商有要求,比较知根知底。另外,从技术上建立双向可追溯体系也是一种方法,初级农产品从收获开始就有相应的数据,采收后包装,上面都有条码,就像身份证一样。

  总体来说,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一是从科学技术上解决问题,二靠食品行业的诚信,三要加强监管,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