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家长何时不再雾里看花

  • 作者:付子昂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11-05 13:07

  随着市场的细化和多元化,儿童专用食品看似为家长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事实是,家长花费在“儿童专用”上的费用远远高于普通成人食品。从表面看来,“安全”和“营养”是儿童食品最大的卖点,但价格高的食品真的就很安全吗?家长在确保孩子饮食安全上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

   正确认识添加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吃或者少吃工业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北京小毛驴生态都市农业负责人李嫣认为,这是一种回归原始的诉求,几千年来人类吃的都是天然食品,但现在由于工业化、环境污染、农药使用……食品产量越来越多,质量安全却令人堪忧。

  李嫣曾和糙米专家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如今的市售精白米口感比以前好多了,原因是使用了日本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脱壳脱得更加彻底,口感更甜更软,老百姓更爱吃。但是日本却一直在推广食用糙米、发芽米。他们收购中国脱下的糙米外皮,精炼富含营养的金黄色的米糠油,其市场售价昂贵。同时把榨油后的渣滓做成零食、白领代餐等卖回中国。“长期摄入精白米使我们的身体更需要维生素B族和其他营养元素。”李嫣说。

  就像中国人喜欢吃精细粮食一样,很多家长出于各种考虑,喜欢给孩子购买颜色鲜亮的食品,虽然使用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并无影响,但“儿童每天接触20种或以上食物及饮品,这个添加一点儿、那个添加一点儿,日积月累,后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正确认识添加剂很有必要。”李嫣坦言。

  胶类目前被广泛使用在儿童饮料中,如卡拉胶、黄原胶、瓜尔豆胶、琼脂、魔芋胶、明胶……胶质的唯一作用就是增加黏稠度、光泽度,使弹性更好,其目的是使食品的口感更加“幼滑”。在酸奶、果冻、八宝粥、火腿肠中,都含有一定的胶质成分。如果说盐类和糖类还能够起到增加口感的作用,添加胶类成分食品的营养价值就甚微了。

  “儿童食品中还含有色素、香精、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塑化剂、膨松剂、抗氧化剂……坦白地说,这些添加剂在一定范围内食用对身体无害,但是长期积累就另当别论了。而且它们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建议还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尽量少摄入。”李嫣说。

   减少摄入添加剂

  此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对114份标示为儿童营养食品的产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中1/3的食品没有营养成分,1/3的食品有营养成分但未能达到标签标示的指标。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韩军花研究员表示,我国除有三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标准外,目前尚无“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各国均无专门针对儿童食品的标准,但发达国家通过食品标签、广告指引等方式保护儿童,值得借鉴。例如美国规定不能给高糖、高盐的食品做广告,以及校园周边一定范围之内不允许售卖小食品等。

  我国因校园周边出现不健康零食售卖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广受社会关注。大批价格低廉、制作简陋的“五毛零食”,诸如“辣条”、“猫耳朵”、“脆皮炸鸡”、“烤鱼片”等在校园周边出售,由于色泽鲜艳、味道浓郁受到孩子们的追捧。然而这些零食基本都存在添加剂超标的问题,如柠檬黄、日落黄等,这些合成色素在人体内长期积累会诱发病变;并且有的“黑作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混入砷和铅等重金属,孩子食入后对健康有损害。

  针对目前中国儿童食品多添加剂、多糖、多盐、多油的问题,韩军花表示,在今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针对儿童饮食方面有了诸多调整,“比如禁止膨化食品中使用含铝添加剂。因为这类产品小孩吃的较多,降低铝的摄入量可以保护孩子。在添加剂的其他方面,我们在评估时也考虑到儿童群体的特殊情况,例如体重不如成年人,所以在任何添加剂的使用时都会考虑到敏感人群,从安全角度来说,保障其食用无问题。”

  韩军花强调,在保障儿童饮食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增强消费者健康饮食意识。例如中国卫生部门专门出过《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把现有的零食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家长可以此为参照来给孩子购买零食,并给予孩子相应指引。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规范校园周边环境,阻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看懂产品配料表

  李嫣告诉记者,想要确保自家孩子食品安全,家长首先要能看懂印在食品产品上的配料表。配料表会标明加工食品时使用的并存在于产品中的所有物质,包括食品添加剂。根据我国食品行业相关标准,各种配料要以加入的比例顺序进行排列。也就是说,排第一的含量比第二个要多,以此类推。但是,加入量小于总体2%的原料(多数指食品添加剂)可例外,即食品添加剂(大多数情况下)不必按含量排序,只要列出即可。

  “与其呼吁国家为儿童食品设定一个食品安全标准,不如教会家长如何为孩子挑选健康零食,对孩子进行食育教育,让他们爱上天然食物。”李嫣说,目前市场供应的儿童食品,无非是大包装换小包装,有的主打低油低钠,有的号称添加微量元素,但其多为概念炒作。

  “比如强化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添加,一是考虑吸收问题,二是强化的量是否合理。比如强化钙牛奶,其实钙是额外添加的,与牛奶天然所含的钙是不同的,未必能被人体吸收。另外,这样的添加对于家长而言是很难计算的,因此吃任何食物都是适宜最好。”李嫣认为,如果儿童本身存有微量元素缺乏的临床表现,还是建议去医院找医生诊治,通过强化食物来补充微量元素是很难量化的,其效果也很难评估。如果儿童没有缺乏微量元素的临床表现,其食用一日三餐的正常食物足以补充和供给其所需能量。”

   相关链接
  青少年儿童零食分级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08)》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3个推荐级别。

  第一类:可经常食用零食(建议每天食用)

  低油、低盐、低糖食品。如水煮蛋、水煮虾等;肉类、海产品、蛋类;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无糖或低糖全麦面包、全麦饼干等谷类食品;豆浆、烤黄豆、烤黑豆等豆及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纯牛奶及纯酸奶;花生米、核桃仁、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等坚果类食品;蒸、煮的红薯、土豆等薯类食品;不添加糖的水果汁、蔬菜汁如橙汁、西瓜汁、芹菜汁、胡萝卜汁等。

  第二类:可适当食用零食(建议每周吃1至2次)

  添加中等量油、盐、糖食品。如黑巧克力、牛奶纯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火腿肠、酱鸭翅、肉脯、卤蛋、鱼片、海苔片等肉类、海产品、蛋类;蛋糕、饼干等甜点;豆腐卷、怪味蚕豆、卤豆干等豆制品;拌糖水果沙拉、苹果干、葡萄干、香蕉干;奶酪、奶片;琥珀核桃仁、鱼皮豆、花生蘸、盐焗腰果、瓜子等坚果;甘薯球、地瓜干等薯类;果汁含量超过30%的果蔬饮料、杏仁露、乳酸饮料;含糖少,以鲜奶和水果为主的鲜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等。

  第三类:限制食用零食(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

  油、盐、糖含量较高食品。包括棉花糖、奶糖、软糖、水果糖、果冻等糖果类食物;炸鸡块、炸鸡翅等;膨化食品、方便面、奶油夹心饼干、奶油蛋糕等谷类食品;水果罐头、果脯;全脂或低脂炼乳;炸薯片、炸薯条;高糖分汽水、可乐以及果汁含量少于30%的果味饮料等;含糖高及人造奶油含量高的雪糕、冰淇淋等。  (一鸣)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