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力踏石留印 规范检验抓铁有痕

  • 作者:潘继川 李 瑶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1-04 10:01

  陕西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和隐居行医之地,有着悠久的中医药养生和中药材种植历史。近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转型发展思路后,医药产业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古人云:“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守护铜川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护航中药产业发展,铜川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全体人员责无旁贷。

   改善条件  提高技能

  铜川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成立于1978年。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检测中心只是一个综合实力在陕西省局系统11个地市所排名落后的小单位——实验办公用房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建造,已沿用20多年,仅300余平方米;检测仪器设备陈旧落后,能够开展的检测项目很少。

  近几年,省市政府大力支持,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对检测中心进行异地迁建。现在,检测中心拥有控温、控湿的理化/仪器实验室,达到洁净级别要求的无菌检查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中药标本室、留样室;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符合现代分析测试要求的先进检测仪器100多台;建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室、理化实验室和仪器分析等功能性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

  做好检验工作,不但要有好的仪器设备,完善的质量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执法严的高素质队伍。检测中心以实战促能力提升,连续多年参加中检院、陕西省所等组织的饮料中糖精钠的含量,饮料中的山梨酸,食用油中的酸价,辣椒面中的总砷、铅,保健食品中的西地那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等比对试验以及全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经过多年积累和提升,目前该中心的药检队伍人员结构合理,技术实力雄厚,有在编人员30人,本科以上学历达90%,其中,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占3/4,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45%,高级职称4人。

   创新发展  务求实效

  持续改进是实验室发展的精髓,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为确保一次性通过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检测中心克服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将现有检验人员分成4组,分别开展申请认证资料的准备和食品模拟实验工作,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先后完成了食醋、酿造食醋、酿造酱油、辣椒油、糕点等9大类300多个批次食品、保健食品的模拟实验工作。2015年5月23日~24日,检测中心接受了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所申请的食品、保健食品、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三大类100个不重复检测项目参数(方法)顺利通过现场评审。2015年7月,国家认监委又对此次资质评审进行了飞行检查,对盲样测试结果表示满意,对该中心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提出了好评及建议。

  2012年,检测中心承担《陕西省中药材质量标准》中的茯神和蛇含石的质量标准起草工作。同年被市政府命名为中国中药材铜川检测基地。2013~2014年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耀州区资源普查工作,完成了36个样地资源调查,采集标本600余份,并对1986年中药资源普查遗存的植物标本进行修复整理,共整理修复标本328份,代表性标本在铜川市历届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进行展览。

   规范检验  夯实基础

  食品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只有练好检验基本功,才能助力检测中心快速发展。做好原始记录是重要的基本功。检测中心规范了原始记录的书写格式,编辑成册,分发到人。并设计科学、实用的原始记录表格,要求全员养成随行随记的习惯,不得事后补记,随意更改。

  现代化的实验室仪器测试是重头戏,平时精心的维护、注意更换易损耗元件,才能换来仪器的长期无故障运转。检测中心将大型精密仪器分管到人,要求管理者不但会使用,更要会维护。

  此外,检测中心还定期举办实验室基本技能培训班,聘请学校老师从移液、称量、定容、溶解、滴定等最基本的操作讲起,纠正了大家在实验中容易犯的错误,从业30年的老实验员也像中学生一样温习滴定管的操作手法。这样的培训提升了检验者的基本素质,规范了操作技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正是以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检测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年增加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的检测项目,建成了一个资质过硬、技术全面、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潘继川  李 瑶)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