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医院ADR报告流于形式

  • 作者:严国进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1-20 11:30

  据《中国医药报》1月6日报道:近日,泉州市食品药品认证与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采取检查与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县(市、区)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报告质量开展“回头看”。对此,笔者颇有感想。

  时下,各地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了ADR监测与报告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警惕,提高了其对用药安全性问题的注重程度与合理用药的水平。但据调查了解,有些医院,特别是乡镇、社区等基层医院对此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ADR监测工作被动应付,处于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的状态。一是病例报告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存在重报、瞒报、虚报、漏报、上报不及时、用药信息错误等问题。二是监测报告人员配备不合理、不固定,人员业务水平差。从事ADR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然而有些医院报表多由没有经过培训的医生上报,由护士和药师报告的较少。

  殊不知,在实际的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中,护士和药师的作用相当关键。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是临床用药的直接观察者,可以提供ADR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在开展ADR监测中,调动和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促进ADR监测工作的顺利和持久进行,也使ADR的数据和资料更客观、科学、具体。对于药师而言,将开展临床药学研究与ADR监测工作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接触临床,提升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中国医药报》的报道称,针对上述问题,泉州市对ADR病例报告进行“回头看”,即组成检查组,通过体系运行检查、针对性核查、间接证据核查等方式,对2014年下半年随机抽取的和怀疑有真实性问题的ADR报告进行现场核查,对同一患者、同一药品、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反复上报且描述雷同的现象进行核对及修正说明,对漏填情况进行补充。笔者认为,该市的这一“回头看”举措非常必要、及时,能更好地督促各医院规范开展ADR监测与报告,确保ADR监测与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让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时刻绷紧ADR病例报告及合理用药这根弦。

  为了增强医院ADR监测与报告的意识和报告的质量意识,笔者认为,各地食品药品监督及卫生计生部门都要把ADR监测与报告工作纳入对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辖区各医院开展ADR病例报告质量“回头看”工作,加强督查、指导,并且要有硬性奖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医院ADR监测责任意识,提高监测报告收集、综合分析评估、风险危机处置等综合风险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