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不如积极行动

  • 作者:吴若琪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4-22 15:22

  多位肿瘤权威专家普及癌症防治知识。

  2016年4月15~21日是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该项活动是中国抗癌协会多年来的品牌公益活动,今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治,我们在行动”。那么,目前我国癌症的防控策略是什么?如何做到早诊筛查、规范治疗?肿瘤治疗领域有些什么新的进展?

  对此,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宣传周启动仪式及媒体见面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肿瘤专家对目前我国肿瘤的诊治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解答,呼吁社会多方面支持,不断提高大众防癌意识,普及科学规范的生活方式和诊治理念,与其“谈癌色变”,不如积极行动,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注癌症防治事业。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指出,对于肿瘤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要降低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预防。我国肿瘤发病率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升,但在美国,不但癌症死亡率在下降,其发病率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也逐渐开始下降。我国在癌症防治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像我国死亡率比较高的肝癌,因为1992年政府开始推广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患病率从原来占人口总数的10%下降到现在的2%~3%,肝癌发病率也因此在某些地区出现拐点,逐渐下降。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也指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问题无论在全球还是在我国,都已成为健康领域的最大挑战。癌症防治应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更需要不断提高公众的抗癌意识。近几十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为抗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肿瘤预防、预测、早诊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恶性肿瘤成为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希望在全民抗癌的推动下,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拐点能够尽快到来。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介绍说,根据新的癌症发病率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有430万例新增癌症患者,每年接近3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第一位杀手就是肺癌。按照23%的比例计算,每年新增肺癌患者80万,60万人死于肺癌。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这种“被气出来”的病——污染的大气、烟草的烟气、厨房中的油烟气、房屋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心理原因导致的“闷气”,都是肺癌发生的重要诱因。癌症虽然严重危害健康,但这种疾病是可防可治的,通过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时筛查、规范诊疗、快乐生活,完全可以实现降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

  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指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患者有100万例,据WHO评测,我国胃癌每年新发就达50万例。最让人担忧的是,我国胃癌患者一经诊断往往已是中晚期,与同样胃癌高发的日本、韩国不同。这两个国家有国家层面的筛查计划,因此约70%的胃癌患者被发现时还处于早期,而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可以超过90%,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治疗费用都和中晚期胃癌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如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我国胃癌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专家提倡,有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从45岁就开始,每3~5年进行一次消化道肿瘤的特异性检查,如胃镜、肠镜的检查,而非高危人群可以从50岁以后开始。

  随着新药技术的不断创新,不单单是新一代的化疗药物不断出现,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介绍说,目前国外与国内都有大量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在进行着临床研究。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使人联想到掉头发、血象减低、恶心呕吐、体质越来越弱等副作用,但最近一些年来化疗药物的研发已经进入新的领域,毒副作用越来越小,疗效越来越好,特异性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靶向药物的研发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科学家通过寻找肿瘤致病的遗传因素,如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的改变,研发出有针对性的药物,在治疗上更精确,效果更好,同时毒副反应更低。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等常见实体肿瘤方面,靶向药物的研发突飞猛进。比如,晚期肺癌在上世纪70年代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生存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由于靶向药物的出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生存期超过四五年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多。近些年,免疫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如火如荼,针对肿瘤患者特异的免疫机制而研发的新药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这些药物原来都是由跨国制药企业研发生产,而目前我国自主药物研发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现在国际上已有的靶点药物研发,国内也都展开了,并且不比国外晚很多,有些进程甚至超过了国外。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教授强调,抗癌行动不应只在今天或在这一周,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让老百姓对癌症不再过于恐惧,这才是科学抗癌。像淋巴瘤是个“小肿瘤”(患病率比较低的肿瘤),比起呼吸道、消化道的肿瘤要少见得多,在常见肿瘤中排到第九、第十。但是,近些年来“小肿瘤”的发病率上升速度却很快。以北京肿瘤防治办近20年的数据为例,可以看出淋巴瘤患病人数每年以4%~6%的速度在增长,不低于其他肿瘤的增长速度。还有一些“小肿瘤”发病率增长的速度甚至更快,比如女性的甲状腺癌。其中的原因仍然不清楚,但很有可能与公众对健康体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有关系。我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而越是老龄化的社会,肿瘤的发病率就越高。数据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是从65岁开始逐渐上升,到75、85岁时达高峰。所以大家不要对发病率的增加过于害怕,只要积极行动、科学应对,癌症是可以得到很好的防控的。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