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应引起高度关注

  • 作者:陆旅星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5-04 10:41

  近日,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举办的“庆祝北京积水潭医院建院60周年暨2016积水潭论坛”上,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了“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全方位的学术盛宴,对骨质疏松的现状及防治展开了专题演讲和讨论。

   骨折后再骨折易被忽视

  北京医院骨科薛庆云教授表示,目前在骨质疏松人群中,骨折预防率和发生率分别为60%和40%,即有6成骨质疏松人群得到了有效预防,而另外4成则发生了骨折,且骨折后死亡危险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作为骨科医生,一定要注重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预后。一般来说,经历过外科手术的骨折患者,只有极少数能完全恢复至骨折前的健康水平,约10%~15%出院后需接受长期护理,约25%~35%出院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一年内死亡,20%的患者将在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为此,一定要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

  谈到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薛庆云说,急性骨丢失、骨折延迟愈合及愈合质量、内固定物易松动和脱出、康复时间延长、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加大这几个方面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难点,也是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尤其是老年人,骨科手术本身还会引起骨代谢的改变,这也是薛庆云及其他几位专家研究的课题之一。薛庆云说,许多外科手术对骨代谢过程均会产生影响,这些手术不一定是骨科手术,可能涉及到器官移植、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的疾病治疗,而这些手术都会使骨代谢指标在围手术期发生改变。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后,患者也会发生严重的骨丢失现象。薛庆云指出,THA手术后的6~12个月内,一般是骨重建活跃期,而这一时期的全身骨密度可显著降低达5%~10%,相当于正常个体5年的骨丢失量。同时,因为这个阶段假体周围的骨溶解会加剧,易造成假体松动,而成为人工关节后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导致THA后手术失败需再次手术的患者比例高达20%。

  对于骨折后患者再次发生骨折风险的增加,薛庆云解释道,绝经妇女脆性骨折后再发骨折的风险会增加3倍以上;椎体骨折后,其他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可增加5倍,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2倍;女性椎体骨折后1年内,约20%的患者会再发椎体骨折。

  薛庆云介绍,通过对9990例髋部骨折患者的分析,首次骨折后3个月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男性为73%。,女性为116%。;首次骨折12个月后再发骨折发生率降为男性8%。,女性15%。。这说明,手术后前三个月是再发骨折的高发期,也是预防再发骨折的重要时期。

  对于骨折后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时机,薛庆云说,国际骨折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racture Repair)工作会议曾有过这样的结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抗骨质疏松治疗应当延后开始,因此从临床角度,尽早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再发骨折;且尽早药物治疗的临床证据强度,远高于骨质疏松治疗会影响骨折愈合这一顾虑的证据级别。

  骨折治疗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薛庆云表示,有数据显示,对于治疗骨折的双膦酸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患者比例,从最初6个月时的66%降到3年时的40%,这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薛庆云强调:“只有确保治疗的依从性,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这也是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一个长期目标。

   骨转换指标可监测药物疗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夏维波教授介绍了“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从骨标志物的定义分类、骨标志物在预测骨丢失、预测骨折风险、监测药物疗效、调整用药方案指导以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应用价值做了详细介绍。他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给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到使机体罹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而NIH在2001年还指出,骨强度实际反映的是骨密度与骨质量的整合。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从仅仅停留在对骨量的关注,到逐渐开始重视骨质量的变化。骨标志物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骨质量的信息,因此逐渐受到临床的关注,骨标志物的神秘面纱也渐渐被揭开。

  在绝经后妇女中,低骨密度和高骨密度转换喻示着骨折的风险增加,其中骨吸收指标对未来骨折风险预测的价值更大。夏维波说,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因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其中很多患者反复发生再骨折,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同时,也说明骨科医生责任重大,骨科医生要努力避免走入治标不治本的治疗误区。而骨质疏松的治疗一般有三个目的,即降低骨折风险、增加骨密度和使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有所变化。不同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后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时间和幅度各不相同,可以用骨转换指标来监测药物疗效。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快于骨密度,骨吸收指标在治疗后2~4周快速降低,3~6个月达到平台,骨形成指标变化稍晚,在6~12个月达到平台。

  对于重度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夏维波强调,要标本兼治。在骨折初期要做的是如何防止再次骨折,骨折愈合后更要全面考虑。针对骨折本身要治标,而药物才能治本,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不同的药物,“好钢用在刀刃上。”夏维波强调。

   有效管理降低骨折发生率

  来自新加坡来福士医院的脊柱&矫形专家Dr. David Wong以“骨科医生在骨质疏松管理中的作用”为题,探讨了骨科医生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作用。

  Dr. Wong说,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普遍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可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国家的外科医生都缺乏关于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从而不能充分识别和治疗高危患者,使其可能再次发生脆性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防患于未然,比起骨折后再治疗更为重要。

  骨密度检测(BMD)是当前流行的一种预防骨折的有效方法。Dr. Wong介绍了需要进行BMD检查的人群,结合BMD检查结果和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FRAX网上评估工具评估脆性骨折风险、识别高危人群,同时表明需要注意排查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和药物。最后,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Dr. Wong还系统介绍了各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强调了戒烟限酒、负重锻炼、防跌倒,以及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措施的重要性。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