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科普> 舆情研究>

同仁堂陷“蜂蜜门” 老字号更应做食安典范

作者: 金雷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食品药品网 2019-01-10

  2018年底,同仁堂因被媒体曝光代工厂使用过期蜂蜜一事而“晚节不保”。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长期以来积累了良好的口碑,竟然也出现了不堪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大跌眼镜。


  热议程度:★★★★★


事件概述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节目,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回收大量过期、临期蜂蜜,谎称将这些“倒蜜”退给蜂农喂蜜蜂,却私下送进工厂的原料库。资料显示,盐城金蜂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的受委托加工方,后者是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的控股子公司。


  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发现盐城金蜂多次类似操作,该公司此前还曾出现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2018年12月16日上午,同仁堂蜂业发表致歉声明。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同仁堂蜂业的注册地为北京市大兴区。2018年12月16日下午,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开展调查。


  当日晚间,同仁堂发布公告称,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公司已经启动对该事件的深入现场调查,并将在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调查结果。


图1 “同仁堂陷‘蜂蜜门’”舆情走势图


舆情走势及关键节点


  第一阶段:江苏电视台《零距离》栏目曝光事件,舆情爆发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曝光事件。一时间,老字号“同仁堂”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当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微博账号发布相关信息。网民谴责回收过期蜂蜜的行为,并呼吁严惩商家。


  第二阶段:同仁堂与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局相继回应,舆情升至监测期峰值


  2018年12月16日上午,同仁堂蜂业发布《致歉声明》。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做了回应。目前,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同日下午,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局回应称,该局已前往同仁堂蜂业开展调查。


  当日晚间,同仁堂发布《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媒体报道子公司产品涉嫌违规的说明公告》,公司已经启动对该事件的深入现场调查,并将在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调查结果。


  同时,有媒体报道,电商平台已经下架涉事企业产品,并无条件退款。如《北京青年报》刊登《同仁堂蜂业对“蜂蜜回收”事件道歉 网店将无条件退款》表示,如果消费者对该店铺中已售的蜂蜜产品质量有异议,可以选择无条件退款,损失由该公司承担。另外,有媒体关注此次同仁堂涉事代工厂情况。如每日经济新闻网发文《代工模式酿苦果 同仁堂再现问题蜂蜜》称,食品“代工”模式下品牌方应加强监管,因产品生产没能全程控制在委托方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漏洞。相关内容被媒体大量关注,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人民日报、百度新闻等手机客户端,发布相关信息,媒体关注度迅速升温。


  舆论继续在微博平台扩散,并迅速升至监测期峰值。@澎湃新闻、@央视新闻等微博账号发布相关信息。网民仍对此行为表示谴责,呼吁严惩商家,也有网民开始质疑监管缺位。


  第三阶段:同仁堂再次回应,媒体关注同仁堂股价波动,深挖其历史问题,呼吁加强监管,舆情逐渐走低


  2018年12月17日,同仁堂再次表示,公司组成的调查组已经进入盐城金蜂,目前也在等待最终调查结果。第一财经等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此外,部分媒体关注同仁堂股价波动情况,并深挖同仁堂“历史问题”。如千龙网发文《同仁堂“蜂蜜门”波及股市 多家医药股昨日大跌》等。云掌财经发文《“同仁堂过期蜂蜜丑闻” 起底同仁堂这些年“骇人听闻”的大事件》称,同仁堂多次因违法广告遭到查处。


舆情点评


  同仁堂“蜂蜜门”事件一经曝出,迅速引发媒体和网民关注。一方面,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树大招风”,长期以来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消费者甚至认为其牌子就是品质的保证,但竟然也出现了不堪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大跌眼镜;另一方面,不久前发生了“杨霞蜂蜜事件”,对蜂蜜的监管已进入舆论关注视野,受上一波舆情余温的影响,公众再度对蜂蜜的质量产生了担忧。舆情在迅速冲高之后又快速的回落消退。这得益于同仁堂和监管部门的及时发声回应和采取了相应的处置措施。另外,一些关于蜂蜜保质期的科普文章,也有助于降低公众对于健康方面的担忧。


  目前,单从媒体报道的事实来看,过期蜂蜜的处理和监督存在管理上的漏洞。这是同仁堂的严重失察,其代工厂的模式也遭到质疑,甚至之前的“黑历史”也被媒体深挖。同仁堂的声誉不能只靠“吃老本”,其产品的质量和效果都应摆在经济利益之前,作为首要的考量。从监管方面来说,对于这类企业的产品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从风险高发的潜规则方面入手,从严执法来倒逼企业遵纪守法。


  在此次事件中,媒体除了关注同仁堂回收过期蜂蜜问题,还对同仁堂其他产品和业务进行深度挖掘,甚至探讨其他跟同仁堂类似的企业以及生产蜂蜜的知名品牌、蜂蜜监管标准等话题,将个案问题引向对行业性问题的讨论,诱发了资本市场波动。舆情目前虽然降温,但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舆情仍将会产生波动。监管部门还应加速调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同时,还要密切注意舆论动向,避免在调查结果出炉前不实信息的传播。因事涉江苏、北京两地,建议双方监管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形成合力。另外,需要密切关注相关问题产品的召回以及无条件退货退款等可能引发的与消费者的纠纷,做好相关预案,妥善处置。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