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快来尝尝新鲜出炉的元宵节美食:油锤

作者:     来源: 北京晨报 2019-02-13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节吃元宵,不论南北,皆有此俗。小小元宵能征服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人们,其中颇有曲折。

  

  一般认为,唐朝尚无元宵,当时元宵节食是“焦堆”和“面蚕”。

  

  所谓“焦堆”,一说为蒸饼,一说为“煎堆”,即麻团,制作方法与现代的元宵非常近似,只是不用水煮,体量略大。唐代诗人王梵志称“贪他油煎堆,爱若菠萝蜜”,可见唐代“焦堆”已有糖馅,之所以用油煎法,因炸制脱水后能长期保存,可以做祭祖的供品,此外还可当作礼品互赠。唐代宫廷食品中有“碌堆”,应是“焦堆”精致版。“焦堆”还有个诙谐的外号,叫“油锤”。

  

  面蚕为何物,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做的一种馍花,以面做成蚕形,蒸制而成,既可食用,也用来祭祀,求新的一年多产丝绸,唐代大多数时期丝绸是官方承认的货币,因铜资源稀缺,新铸铜钱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故唐代对外贸易长期禁止使用铜币,日常交易超过一定份额,必须杂以丝绸,所以人们对蚕特别重视。

  

  进入宋代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多水,水磨便利,精加工的江米粉已不罕见。宋代民间贸易特别发达,以汴梁为例,外来务工人员极多,客观上对食品快餐化提出迫切需求,挂面等即在此时被发明了出来,而元宵亦应运而生。

  

  《岁时杂记》中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蝌蚪)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这时元宵还没有馅,是水煮糯米小丸,这种做法今天在南方仍能见到。

  

  到南宋时,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以杭州为例,出现了大量的小吃夜市,摊主必须在三五分钟内完成全部制作过程,他们开发出了包馅的元宵,立刻风靡一时,成为各家模仿的对象。除了甜馅的,还出现了肉馅、鸽子蛋馅、五辛馅(韭菜、葱之类)等。

  

  在南方,元宵是很多重要节日的节食,比如大年夜往往不吃饺子,而是吃元宵,相比之下,北方食用元宵要少得多,所以北方一般不包元宵,而是摇元宵,口感虽差,但产量大,能保证节日供给。

  

  元宵在南北受欢迎程度不同,原因多元,首先是北方干燥,元宵不如面食那样容易保存,其次元宵粘度大,不易消化,再者江米多产于南方,价格相对昂贵。

  

  一个常见的误会是袁世凯复辟时,忌讳元宵有“袁消”之意,下令改名为“汤圆”,其实汤圆音近“团圆”,很早以前便已在南方流行,袁是否下过相关命令,目前还有争议。

  

  元宵作为独具特色的美食,已走入千家万户,但知道它还有“油锤”这段前史的,恐怕不多。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