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医疗器械>

对体验式医疗器械营销治理要常抓不懈

作者: 董笑非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2019-02-22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日前查处一起体验式医疗器械非法销售案。案情并不复杂,也并非孤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018年5月,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的金麒麟智能康复仪体验分店开业。开业后该店每天组织7场“保健课程”,每场有100余人听课并现场体验康复仪。截至2018年底,约有900余人前去体验,康复仪销售量达200余台。经办案人员调查,金麒麟智能康复仪进价约为4000元,售价却高达14000元。涉案人员以老年人为销售对象,声称金麒麟智能康复仪“具有助眠等功能,可以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心理等疾病”,并请老年人现场免费体验。经调查,金麒麟智能康复仪虽持有医疗器械注册证,但其适用范围为“对一些关节疼痛和肌肉劳损患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并不具备涉案人员宣称的功效,店方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办案人员依法对该店进行了查处,抓获涉案人员10名。(详见《中国医药报》2月19日2版)


  上述案例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对体验式医疗器械营销治理不能似“一阵风”,要刮“四季风”,一年四季常抓不懈。


  一些有正规营业执照的医疗器械体验店,越来越谨慎,大部分违法宣传都是口头上的,并未形成白纸黑字;一些无证经营医疗器械的商家,经营行为隐蔽,无固定场所,无购销记录;还有的商家宣传和销售两条线……这些都给执法人员取证、执法设置了障碍。正因为其具有隐蔽性、流动性、复发性强的特点,治理更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掌握办案主动权,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定性处罚,并开展“回头看”,防止死灰复燃。


  以下情况要坚决杜绝:专项治理雨过地皮湿,甚至“雨过地皮干”;有治理方案没行动或治理不彻底,认为出不了大事;更有的是别人在治,他在看,懒政不作为。


  启示之二:对体验式医疗器械营销治理不能光用“单方”,更要用“复方”,打好“组合拳”。


  维护医疗器械安全,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只有监管部门一家治理显然不够,更需要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基层执法力量有限,因此要充分发挥协管员、信息员的“耳目”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同时,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不可小觑。舆论监督越给力,药械监管越有力。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维护百姓知情权,是媒体的职责,更有助于监管部门靶向发力。《中国医药报》近期刊载了多篇关于各地治理体验式医疗器械营销的消息,如本报记者撰写的《智能筛查机器人:智能外壳包不住健康谜题》一文更是对定位不清、使用“大健康”概念的电子产品提出了质疑,引发业界思考。


  启示之三:监管人员要做一块强力“蓄电池”,始终让与监管相关的科学知识“满格”,不能比做虚假宣传的人知晓得还少。


  监管人员也要紧随科技发展潮流,不能在专业技能上欠缺、落伍。比如,当前我国人工智能(AI)医疗器械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产品预期用途和功能日新月异,有的免费体验店打着AI的幌子,把产品吹嘘得神乎其神,老百姓识别不了真假,很容易上当。这就给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打假的真本领,就必须及时跟进科技发展的脚步,了解掌握器械使用原理和方法,以更高的专业水平践行最严格的监管和最严厉的处罚,让违法经营者无话可说,无处遁形。


  有执法人员反映,有的免费体验店相当有“群众基础”,去检查时遭遇群众的不理解甚至围攻。这恰恰说明,虚假宣传的影响恶劣程度之深。医疗器械相关知识在群众那里“缺位”,需要执法人员来“补位”。要加大医疗器械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以及辨假识假、投诉举报的能力和意识。同时,要定期曝光典型案例,经常发布消费提示,提示消费者警惕“馅饼”变“陷阱”,理性判断、科学消费。这才是对体验式医疗器械营销治理的釜底抽薪之策。


相关链接:绍兴查处一起医疗器械虚假宣传案

(责任编辑:于海平)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