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时事要闻>

两会代表委员:中药不等于辅助用药 呼吁规范中药临床管理

作者: 朱萍 刘金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3-06

  有代表委员们认为,中药、中成药在医药政策和实际使用中受到限制,建议中西医并重。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在这时,各个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不同的政策,使得中医药产业在最近几年呈现下行趋势。”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在2019年医药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谈道。

  

  2019年全国两会,中医药产业发展依然是医药界的热门话题。近几年,包括辅助用药目录、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刺激着企业的神经,也在中医药市场引起波澜。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成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工业比重逐年下滑,2018年1-9月已下降到18%,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在2020年中药产业占医药行业产业的比重达到30%”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上述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表示,虽然中药已经被提升到解决我国国民健康保障重要力量的地位,但从现实上看,中西医并重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产业呈下行趋势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在整个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制造、准入、临床使用等方面,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胡季强指出,技术准入、市场准入、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限制中药使用的政策。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2018年两年时间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下跌37.7%,中成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工业比重逐年下滑,从2013年的23.3%下滑到2017年的19.23%,2018年1-9月已下降到18%。对此,胡季强在提交的建议中指出,这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在2020年中药产业占医药行业产业的比重达到30%”的目标越来越远。

  

  赵超指出,中药产业链长,质量与疗效不仅受制于制造过程,更严重受制于原材料的种源、种苗以及种植养殖环境、采摘、加工、储存、炮制等全过程,但目前管理和发展的方式不符合中医药特点,很多已经失去了久经考验的传统发展方式。

  

  “中药理论现代化发展,现代环境下的中药材与中药制造、流通与使用服务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忽视了中医药在保健和重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忽略负责任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研究的努力。”赵超表示。

  

  与此同时赵超还认为,目前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医药管理与发展体系还没有建立,社会与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偏见依然严重。中医药与西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论是不同的,治疗人体的方法论也有很大差异。

  

  赵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中成药不良反应被过度放大。他举例说,原药监局公布的2008年到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显示,已发布的76期通报中,涉及到药品有76个,其中中药27个,占比35.5%,其余为化学药品。

  

  “资料显示,中药不良反应率并没有比化药高。连续6年的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表明,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到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数量一直保持在17%上下,化药与中药的比例是4:1,这个比例远远大于中药在药品销售规模中的占比。”

  

  中西药并重

  

  在此次座谈会之前,医药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提案建议(基层企业)调研会中就有企业指出,《中医药法》将中药提高到重要的战略角度,但到地方配合实施的时候,或者到各部委配合时,中药就成了辅助用药等,如在招标准入方面,不管临床是否有疗效,临床效果是否准确,中药在医院销售都要限量或者列入辅助用药,这不利于中药的发展。

  

  在胡季强看来,中药不等于辅助用药,中成药在进院、临床使用、药占比考核中受到诸多限制。“如有的医院在备案采购药品目录中明确规定,‘中药制剂’不予受理,许多医院明确要求医生限制使用中药。多地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将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作为‘辅助用药’加以‘重点监控’,导致中成药在医疗机构的使用金额和占比大幅下降。”

  

  赵超以具体数字来举例,中国制药工业发展报告2018年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制药工业化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营收1.3万亿元,中成药规模以上的营收为5700亿元,“中成药的规模不到化药一半,中成药价格低廉,本不应该作为医保控费的目标。”

  

  “当前医疗费用不合理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现有医疗体制与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回避对不合理体制的改善和对不规范的用药行为监管,采用目录管理,给中药品种打上没有法定规定的辅助用药等标签加以限制使用,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相关法律。”赵超指出。

  

  在胡季强看来,随着我国药品评审制度逐渐向国际并轨,与中医药理论和发展规律渐行渐远,审评标准的“西化”把中医药新药上市和创新挡在门外。胡季强以获批新药举例称,2012年至2017年,批准上市的中药分别为37、27、11、61、2、2个,而同期获批上市的化药(含生物药)分别是588、389、486、290、204、492个;六年批准上市化药(生物药)数量为2449个,而同期批准上市的中药仅为140个,占获批总数的5.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才能保障中医、西医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在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参与后降低了病死率,为中西医并重方针做了生动注解,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目前,中西医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摆到平等地位,黄璐琦委员认为,问题出在政策不配套上。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医西化、中药西管,不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

  

  黄璐琦建议,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顶层设计,构建独立完善的中医药治理体系;推进中医临床条件和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机制及科研绩效机制。

  

  赵超还从中西联合用药方面提出建议。“联合用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配伍使用,其目的就是增强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单一用药往往不能满足复杂病症、慢性病等疾病的治疗。‘西药为主,中药为次’的认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法令人信服,应当被及时纠正,以避免中药大品种因临床疗效确凿,用量大,而被辅助用药误伤。”(21世纪经济报道 朱萍 刘金健)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