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好新药研发大棋局

作者: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2019-08-12

  自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中国医药产业迅速切换赛道,进入“创新药为王”的时代。

  

  同时,在“4+7”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下,仿制药面临降价压力,我国领先的制药企业纷纷把创新视作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企业而言,不仅要把握创新大环境的整体基调,还要对研发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及常见问题保有清醒的认识。

  

  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当前,全球性的降价潮笼罩医药行业,波及几乎所有类型的药物。随着仿制药利润的下滑,创新药定价日趋高昂。然而,高价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信息。

  

  “创新药在其生命周期中会遭遇持续降价。”艾昆纬管理咨询及市场研究业务部副总裁邵文斌认为,不少药企在原有的高昂定价基础上提供了很大的折扣空间,各国医保部门也会参照国际标准或周边市场情况来定价,由此形成连锁反应——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创新药产品降价,其周边国家或地区往往也随之降价。

  

  此外,企业原先所依赖的“微创新”手段将遭遇壁垒。近十年来,不少企业依靠仿制手段,避开原研药专利壁垒,通过“巧妙”的“微创新”获取利润。《意见》出台后,折射出一个信号——“唯有真正的创新才能赢得高额利润,使企业获得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

  

  此外,IND申请获批时限大大缩短。目前,新药在国内上市所用的平均时间从2014年的26个月缩短至6个月;中美新药上市时间差从2015年时的5~7年缩短至几乎同步。2018年我国共批准48个新药上市,包括38个进口新药、10个国产新药,有力地提高了创新药可及性。

  

  在政策红利下,我国市场留给本土企业创新的空间足够大。过去8年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共批准了303个创新药,仅有120个进入中国市场。这意味着国际市场上有大量创新药尚未在中国上市,中国患者更深层次的临床需求有待满足。

  

  从研发实力看,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国还有一定差距,国内企业需适时调整临床研究方向,发掘市场中的机会。未来,国内部分龙头企业有望引领全球医药市场,那些尚未进入中国的新药则可能成为“敲门砖”。

  

  科学利用临床试验资源

  

  对研发型企业来说,能否在新产品上市初期尽快获得回报是研发投入变现的关键一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国内药企近年来正步入创新“快车道”:中小型企业的新药研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研发品种新、管线储备数量多;大型跨国药企的研发效率逐渐降低,面临管线调整;欧美一些中小型药企纷纷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以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因素为国内企业进行产品的许可引进提供了契机,客观上有助于创新。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临床试验资源成为制约新药上市速度的“新瓶颈”。中国目前约有400家医院具有临床试验能力,过去5年间,大约80%的临床试验集中在其中100家医院。具体到某一产品或领域,可能仅有几十家医院有相关资源。这意味着,资源虽开放,但稀缺。在临床试验阶段,企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这成为企业在研发阶段面临的突出难题。

  

  基于以上现实,企业需要在选取临床试验机构时系统性地思考,包括如何对所选择的临床试验机构进行高中低组合搭配,才能既保证数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又能通过扶持新兴临床试验机构来提高患者入组速度。同时,企业还需和实力较强的临床试验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加速临床试验启动、提高伦理审查速度,为创新药上市赢得时间及证据支持。

  

  避免走入四大误区

  

  艾昆纬对1000个创新药上市历程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其中仅有10个产品在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成功获批上市,绝大部分创新药沦为“遗珠弃璧”。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决策缓慢 错失良机 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企业决策犹豫、行动缓慢,被其他竞品生产企业抢先一步,而错失上市良机。

  

  适应证上市顺序不理想 企业希望产品尽快上市,同时又希望上市药品具有更多的适应证。为此,企业往往会从研发成本及可行性、目标人群等角度进行粗略判断。若产品最有商业价值的适应证不是首个获批,一旦产品凭借其他适应证上市,就会面临多次降价,还可能承受医保谈判带来的价格压力。经过如此一番“阵痛”,产品的热门适应证无法再给企业带来丰厚回报,产品整体利润将大为缩减。

  

  缺乏明确定位 优势不突出 目前许多企业在研发上陷入追逐热门领域的误区,如“扎堆”研发心血管药物或肿瘤治疗产品,致使其产品与竞品差异不大,未体现出明显优势和临床价值。

  

  未考虑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很多创新药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未纳入中国患者,产品在中国上市时仅以注册上市为目的,未清晰梳理中国患者的特殊需求及中国市场的竞争态势。同时,在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证据等层面直接复制他国信息,未形成充分证据,影响了产品在中国医生和患者心中的接受度。

  

  新药上市好比一盘大棋,将其盘活需步步为营。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新药上市审批,每一环节都相当于一个棋子,只有对各环节科学评估、审慎判断,才能让“棋子”各得其位,最终下好整盘棋。

  

  具体来说,要将商业思维尽早融入研发路径设计中,优化临床试验环境,并从适应证选择、市场动态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把控创新药研发和上市准入中的各项风险。(艾昆纬供稿)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