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时事要闻>

黄山松,中国松

作者: 胡翼云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2019-08-29

blob.png

杨永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儿科感染性疾病学会常务委员,全球肺炎链球菌专家委员会(PACE)委员,俄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曾担任亚洲儿科感染性疾病学会(ASPID)主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胡翼云

  

  杨永弘教授的家乡是安徽黄山。长在悬崖峭壁、扎根于岩缝中顽强生长的黄山松,是黄山的四大特色之一。它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而杨老师也正好具有黄山松的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杨老师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学习工作3年后回到北京儿童医院,创建了微生物免疫室。他带领大家一点点把实验室建立起来。那时候,因为抗生素和疫苗的广泛应用,细菌性肺炎、脑膜炎等引起儿童死亡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很多人认为细菌感染性疾病不再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很多医院的传染病科和传染病房都纷纷撤销或者缩减了,对感染性疾病研究的投入也相应减弱。我们做学生的也为未来的发展前景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杨老师不为所动,坚守细菌学研究,针对儿童感染的重要的病原菌如A族、B族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以及当时非常不被重视的百日咳杆菌等细菌开展研究;同时针对日益严重的抗生素滥用问题,提前开展了相关细菌的抗生素耐药研究。

  

  现在回头看,当年他布局的这些研究,对当前相关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疫苗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推动抗生素合理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年白手起家的微生物免疫实验室,一步步成为链球菌专业实验室、儿童细菌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性的耐药监

  

  测网络,承担了多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要不是杨老师这种像黄山松一样、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这些成绩。当年他的这些布局,就如同黄山松的根一样,越扎越深,多年潜行开拓,换来了如今的枝繁叶茂。

  

  大家知道,黄山松的生长,除了根系吸收营养,还有立足高远、吸取云雾灵气的因素。杨老师认为科学研究除了要脚踏实地,还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瞄准该领域世界的前沿。20世纪90年代开始链球菌研究时,杨老师就与当时领先该领域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休斯敦医学中心建立联系。后又与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开展了长达近30年的合作交流;在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研究中,他从美国NIH和丹麦血清所引进相关标准菌株和抗血清,提高了病原学研究能力。请日本横滨检验专家永井隆先生来京工作,带来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了细菌学检验技术能力。

  

  杨老师有甘为人梯的胸怀。他告诉我们,当年他的导师江载芳把他送到了美国NIH工作,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非常感谢她,也要从导师那里传承这种精神,为学生创造走出去、了解世界的机会。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先后被派到俄罗斯、瑞典学习交流,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对外交流能力。到目前为止,杨老师培养了近60名研究生,基本上在学习期间都获得了出国学习或者短期交流工作的机会。

  

  杨老师今年75岁了,教书育人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就像家乡的黄山松一样屹立学术高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学习他的黄山松精神,脚踏实地地工作,努力成为未来的黄山松、中国松。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